喜欢现在新天地广场的氛围

商业咔10个月前更新 admin
102 0 0

在看本文之前,可先参考《新天地广场 3.0 loading……》一文了解一些项目近期调整的相关背景资料。‍‍‍‍


完全从个人角度来讲,有两类项目我很喜欢。


一类是在规划打造专业层面有打动到我的商业项目,例如2018年焕新的新天地广场,虽然如今已大变样,但当时的完整探班即使现在来看,依旧自洽。说实话,理念、定位、规划、设计等等并不过时,也许在未来几年后,依旧会有其他项目再做一遍。


一类是能够让大众开心的商业项目,例如现在的新天地广场。这类案例,大众情绪会触动人心。


这不是一篇技术性的分享,也不想就该项目焕新前后、调整前后进行孰优孰劣的分析,只是想和大家聊聊,一个项目的氛围和吸引力,是可以慢慢被重塑的。


不乏网友“事后诸葛亮”地评述认为不看好做“女性细分市场”的项目。但个人认为这一说辞并不具备说服力。


理由之一,我们不能双标。比如我们当年看到同样以女性细分市场作为主打的东京NEWoMan时拍手叫好,而放到国内市场遇见类似的作品就不给予信心和支持,或者事后吐槽。如果是某种品类,我还能理解,例如电子数码产品,国内线上竞争环境是不同的。


理由之二,新天地广场当时的定位在国内市场是具有一定引领性的,那既然“要突破”,自然会面临消费者“跟不跟”的风险,但凡真正做过实业,都应该知道这从来都不是100%能确定的判断,甚至“看天吃饭”都会成为重大影响因素。因此我始终不认为当时项目没做好,更多是觉得可惜。


如今的新天地广场,如果要重新赋予一个定位,虽然未经过官方证实,但个人认为,是打造了一个更偏向符合年轻人喜爱的活力场域。


我在文头说到,喜欢新天地广场前后的两种状态,但也不能否认,在中间调整的那段阵痛期,当最初一两家平价餐厅和原先保留的精致定位品牌同框时,是相对比较迷惑的。我们当时甚至无法判断项目的走向,消费者的构成也会相对复杂。


而当年轻人喜爱的餐饮接踵而至时,逐步的,项目对客群的取舍也有了比较明确的走向。也许少了点精致,但活力确实不止加了几倍。


当我们现在来到项目,即使是工作日下午,4点时就已经能看到精准目标客已经开始取号等位了。


从商圈补足来讲,不论是上海新天地全域还是淮海中路商圈,新天地广场为年轻人们提供了一个适合的场所。尤其是在淮海中路中段TX淮海等项目带来了更多年轻客增量后,最终这些city walk侠们需要一个落脚点,而新天地广场成为了理想选择。


由“人”配合营造的氛围,逐步产生。好的氛围是什么呢?


一是让不合适的人礼貌避开,比如我,每次前往基本都是拖家带口,不大适合和年轻人们一起排队等位啦(虽然其实也没什么),但是可能会寻找一些不是那么热闹的就餐空间。


二是更能获得目标消费者的认同。很有感触的一个场景,项目平成屋门口坐满等位的年轻人,但其实一街之隔另有一家平成屋,却没有获得宠幸,他们宁愿在一个更自如的氛围内“杀时间”,也不想在一个缺乏氛围的场域获得更高效的选择。(与我们的选择正好相反,这似乎又印证了上一段所述的观点。)


这种费解没过多久就豁然开朗,其实这与客群是否是年轻人无关,而是我们不同年龄、风格、爱好的消费者,都会有自身更为认同的空间和氛围,举个更为大众的例子,即使同一个街区有两家麦当劳或星巴克,不同的人就会有不同的偏爱,下围棋的人聚到一起是有底层逻辑的。


这也正是商业的魅力所在,如今的新天地广场,在定位策略方面,与当时并没有本质不同,都是切入一个细分市场,这是小体量商业项目的共性。商业项目能做的,是尽可能把框架搭建好,真正的氛围,还需客人来共同创造。


路造好没人走,也会长草,但未必一定是路造得不对,可能只是由于另有一条捷径;而草地上走的人多了,也就有了路,人和路这种共生关系对于商业项目同样适用。即使不消费,也不妨碍我很喜欢现在的新天地广场与其目标消费者所呈现的共生感。


喜欢现在新天地广场的氛围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

扫码进入全国商业小声哔哔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