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的事物
是永恒的喜悦
作者/编辑
晓虎

到国内的商业风潮,从“标准化”迈向“非标化”,线下商业体的特色标签,就变成了如同“有趣的灵魂”一般重要的符号。
如同特劳特在《定位——同质化时代的竞争之道》中所阐述的,消费者的心智是有限的,商业地产商必须要在潜在顾客的心智中,为产品或品牌找到一个独特的位置,使其与竞争对手区分开来。
于是,提起奢华,大家就会联想到恒隆、新鸿基;潮奢并重,会想到太古;年轻和二次元,必有大悦城一席之地;那么,提起“艺术”,最当仁不让的,必然是:K11。
作为“In art we live 活现艺术”品牌理念的起源,开业于2009年的香港K11 Art Mall购物艺术馆如今仍然保持着十足的活力。
K11集团最新一期业绩披露中提到,项目整体租用率维持近100%,销售额同比上升10%。
最近,我有幸对话K11 集团高级副总裁兼区域负责人林灏哲先生、K11 集团营运副总裁兼 K11 Art Mall总经理孔丽盈女士,探寻这座已有15年楼龄的项目,如何依旧能够成为游客和本地居民的心头好。

瞄准年轻人的
“二次新生”
这是K11品牌的全球首个购物艺术馆。项目占地约3万多平米,超过180家租户分布在纵向6个楼层(地下2层、地上4层)内。
和想象中不同的是,当我步入这座项目时,无论是户外带有顶棚的大型阶梯广场、还是一层的始祖鸟、SALOMON、ASICS等当下热门的户外运动品牌,以及室内光洁如新的地板和天花造型,都很难让我相信这座商场竟然已经运营了15年之久。

K11 Art Mall
据了解,2018年K11集团斥资逾2亿港元,为K11 Art Mall进行了一系列翻新工程。

翻新后的顶部三角拼纹天花
和硬件条件的动态更新升级并行的,是项目在最近5年内,关于“整体定位”的一次重大调改。
2009年12月,K11 Art Mall开业时,80%的商户是首次登陆香港的品牌。并在开业第一年就实现了盈利,收入比改造前翻了3倍。新世界发展2016-2017年的业绩报告显示,香港K11于回顾年内,出租率达99%,每月平均客流量约150万人次。
但当2019年8月,同样由K11集团开发运营,相距仅500米,但体量更大、硬件标准更高,被誉为“K11成立至今最引以为傲的项目”的K11 MUSEA开业后,两者就面临着如何差异化错位,避免同室操戈的题目。

K11 MUSEA
在这样的背景下,K11 Art Mall决心进行差异化定位调整——
不做传统LUXURY,转向GENZ和“有追求、爱探索”的年轻人。
舍弃当时已经成为项目品牌封面,同时也是游客和港岛富裕阶层热衷的珠宝、腕表街,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决定。更何况随后的疫情、封关等意外状况又接连袭来。
管理层如今略带松弛感的“我们克服了挑战,在保持99%的高位出租率的同时,5年间调整了超过60%的品牌”的表述,或许不足以呈现过程的艰难曲折,但也展现出了他们对于当下项目定位重塑后的自豪。
从品牌层面来看,如今的K11 Art Mall首层以都市机能+新锐潮流为主打——
The North Face于2021年开出了当时亚太区最大型的品牌概念店、ASICS的全新形象店、MIZUNO的生活时尚支线MIZUNO SPORTSTYLE亦纷纷落地于此;
当下红到发紫的Arc’teryx始祖鸟去年将此处门店扩张成为了全港最大概念店,就在刚刚过去的5月,SALOMON也在这里开出了全港首家品牌概念户外零售店。


首层的Arc’teryx、SALOMON等店铺
而本土原创的手机套挂绳潮牌topologie、户外集合空间J-01、时尚复合买手店O·N·S KAPOK等品牌,则在户外热潮中,扩充了消费者的潮流零售选择。


topologie、O·N·S KAPOK等潮流店铺
地下层的innisfree、泡泡玛特、SEPHORA等品牌,同样是瞄准了年轻人的时尚消费观。

工作日场内仍川流不息的年轻消费者
品牌之外,项目在艺术化运营层面同样也有了新的风向。孔女士称,相较于2009年突出强调“艺术性”,如今的K11 Art Mall则更重视“艺术与文化的平衡”。
比如此刻的G层中庭,正在进行的是香港首个“家点乐高®️风”展览,用乐高大师的设计搭配,提供有趣的家装灵感。

“家点乐高®️风”展览
孔女士还特别提到了去年8月项目所策划的全港首个辣文化体验展——“倒泻咗支辣椒油”。以7米长的巨型辣椒油瓶装置和6大激辣体验区,让消费者从嗅觉、味觉感受不同辣椒的火辣程度,传播不同的辣文化冷知识。


“倒泻咗支辣椒油”文化体验展
这些快闪、展览等活动,成功吸引了年轻人的关注度,与品牌矩阵一起推动了项目的成功转型。据林先生介绍,现在K11会员中35岁以下的会员数量占比,已经超过了50%。
愈发年轻的品牌和顾客,也给项目的经营与维护,带来了更多的朝气和活力。

孵化+创新
做有趣的商业
如果你仔细看,会发现K11 Art Mall每层地板的材质和拼花,都是完全不同的。
首层更素雅白净,与室外自然光线的过度更柔和,也强调了品质的高级感;高层和地下则色调更重、木色更多,渲染出更多的温暖感。




项目各层不同的地面设计
而上下穿梭在不同楼层,这种氛围的变化亦会增强消费者游逛中的“新鲜感”与“趣味性”。
这两个词,正是管理团队在访谈中经常提到的词语。
项目的呈现正如其所言。仅就零售品牌来看,这里既有各类国际知名的连锁大牌、港岛本土的流行品牌,也有超过10家极具特色的本地小众门店。
比如今年4月曾和Snow Peak打造联名快闪的山系、日系买手店品牌CARRYin,创立于1993年的香港远古古着店品牌Midwest Vintage美华氏,以金属元素为创灵感的本土设计师首饰品牌Metalwork等等。

CARRYin x Snow Peak限定店


Midwest Vintage美华氏、Metalwork等本土主理人品牌
除了独立店铺,更有项目团队特别打造的K11 Select,卧虎藏龙。
这是一处位于项目L1层 端头区域的创意设计与独特品牌主题空间,囊括了多个小众品牌。每个品牌的展销面积平均不到10平米,采取统一收银的形式。
这样的设计对店铺的初期投入、SKU数量、销售人员数量等要求都大幅降低,也为品牌在创立初期的孵化和测试提供了平台。



K11 SELECT中的各类小众品牌门店
据项目团队介绍,上文提到的topologie、Metalwork,以及场内另一家本土设计师品牌TRIM STUDIO等,都是从K11 Select起家,并扩展至开设独立实体店铺的。
林先生强调称“我们会在一定比例下专门招些新晋潮流小众品牌,来匹配如今年轻顾客的个性化需求。”
如今,除了K11 Select之外,Art Mall也在场内划出了很多POP-UP场地,3-6个月定期更新各类快闪店铺,为消费者带来与时俱进的新鲜感和惊喜。
比如在B2层的烘焙主题区,就有PINKY等多家项目团队从ins上首度“挖到”线下的网红手作甜品柜台,给粉丝们创造了“甜度满满”的意外之喜。

INS上的超人气烘焙品牌PINKY
这种探索和尝试,也进一步扩散到了与成熟品牌的合作之中。
在谈及入驻品牌的遴选标准时,林先生表示:“我们更希望有能级的品牌,能在我们这里开出特色店。”“我们不止于关心商务条件,也关心门店的设计、品牌的商品,甚至会探讨开业后一整年的的市场营销计划”。
位于项目B2层,在阔别油尖旺区30年后以创新店型重新回归的宜家尖沙咀规划及订购中心,正是极具代表性的合作结晶。经过K11 Art Mall和宜家的大量沟通,首度在港岛核心地带,“破天荒地”开出了一家商场门店。
这家面积约1,400平米的店内共包括5个区域、12个示范空间,同时还推出了多款“尖沙咀限定款”美食。
依托于项目巨大的客流量,和沿着地铁通道巨长的橱窗展面,一开业就成为消费者的热门打卡与购买目的地,在大陆地区城市店、商场店等店型先后无果的情况下,为宜家打出了一个“新型样板”。



宜家尖沙咀规划及订购中心

推动港陆融合
不止于一座商场
当我问起“作为一个定位年轻人的项目,如何在保育本地港岛文化,和引入更多大家未见过的新品牌之间取得平衡”时,林先生给出了他的思考——
“首先,我们一定会坚持保留部分本地特色品牌,要让项目保有香港的基因和特色;但也会往外看,把好品牌带到香港。”
“我们不会因为保守而拒绝新品牌、内地品牌,对于客群匹配的,我们都愿意大胆尝试”。
在我到访那天,刚打上围挡的“霸王茶姬香港首店”毫无疑问是对后者最有利的证明。

霸王茶姬香港首店围挡
而在此之前,喜茶、奈雪的茶都已经先后在这里开出了九龙区首家分店。相信也正是它们的业绩给了新来者在此立足的底气。


喜茶、奈雪的茶均早已入驻香港K11 Art Mall
而对于项目团队而言,他们也致力于实现更多。
一方面,尖沙咀作为内地游客打卡的重要目的地,是展现香港的窗口。上文中所提到的一系列本地店铺,为游客们提供了更多深入了解香港本土设计师和原创品牌的机会。
项目B2层还有一家名为“糕点时光”的本土小档口,售卖的糖葱薄饼、流心芝士卷等产品,都是港人小时候最怀念的味蕾记忆,也让我们得以更立体地了解到“经典港风”。



B2层的怀旧香港糕点店
据悉,如今K11 Art Mall平均的游客人数能达到30%;今年“五一黄金周”期间,K11 MUSEA和K11 Art Mall的游客销售额占比超过50%。
而另一方面,得益于项目的黄金区位、优秀的客流、销售水准、项目团队包容大胆的创新理念,以及K11在国内多个城市的布局,也让这里成为了诸多内地品牌出海的“首选商场”。
这并非只是商场招商与品牌拓展之间“对上眼”这么简单。尽管香港和内地同文同种,但市场格局、法律文件、消费习惯等方面仍然有较大的差异。此时,项目团队能给到的支持就显得尤为重要。
从本地优秀人才、供应商的推荐,到法规制度的普及和提醒,再到利用新世界发展在香港的生态圈进行品牌推广宣传,K11 Art Mall从多个维度为首度离开内地的品牌提供了赋能。
除了上文提到的新式茶饮品牌,江南布衣在这里开出了香港首家品牌集合店JIANGNANBUYI+,太二酸菜鱼去年末在此落地了全港最大店铺,POPMART则收获了香港销售坪效最高的店铺,正是商场方和品牌方齐心协力的“双赢案例集”。

B2层的POP MART也是港岛年轻人的最爱
也是孔女士将K11 Art Mall保持活力与引领性的诀窍,概括为“市场洞察力+资源整合能力+合作共创能力”的最佳佐证。

结语
19世纪的著名诗人John Keats曾有一句名言:“A thing of beauty is a joy for ever.”译作“美的事物是永恒的喜悦”。
这种穿越时光的能力,我想正是所有商业体所追求的梦想,也是K11创办之初,便将艺术、人文、自然与商业相结合的期冀。
15年的光阴过去,如果你今天再去看看K11 Art Mall,一定会觉得它和当初大有不同。但仔细品味,这份新鲜中,仍然能感受到那份刻在项目和团队基因里的“美和喜悦”。
THE END

晓虎
做最懂商业的新媒体
案例洞察
上海 | INS复兴/Apple Store/HAUS NOWHERE
日本 | Forestgate代官山/新风馆/横滨红砖仓库
韩国 | Hyundai Seoul
行业风向
人物心语
米其林星厨 | Gordon Ramsay/LING LONG
低碳消费

合作咨询,扫码添加“Mall先生”微信号
用专业与创新,
推动商业的多维可持续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