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中国商业地产发展报告》已正式开售
点击上方LOGO进入小程序了解详情
印象中,最早一批「非标商业」出现时,身上的标签是个性的,有的低调有的张扬,他们不被定义,甚至也曾不被理解。
地域发展散点化、产品逻辑非体系化,让这些小众项目如同隐秘独立的星辰,且大多由那些不循规蹈矩的「非正规军」点亮。
如今,这幅景象正被改写。
非标商业从一小批人的「自留地」到如今引发「多方入局」,这代表着中国新一轮商业发展从量变到质变的一隅缩影。
而非标商业也从「无标准」到开始被总结出「标准」,成为传统运营商探索「未来商业」的崭新航道。
「大厂」纷纷入局非标项目,面临的最大难点可能在于如何突破意识边界。
前两年我们曾思考过,当新一轮商业热点出现时,一线操盘企业是否会因产品线固而面临「船大难掉头」的局面?
但如今看来,瑞安、华润、龙湖、万科及印力集团、百联等入局者已经从自有基因出发,充分利用轻资产、合作开发等业务模式,找到了「非标化的流量密码」。
于是,近两年蟠龙天地、龙华会、江湾里MEET678等「创新项目」也层出不穷(而现实是,的确大多数的试水都发生在一二线城市)。
即使是发展到今年,非标商业的热度再次随着更多「大企业」的加入而热度空前,传统模式下的大企业也纷纷面临转型与创新。
于是,我想厘清几个问题:
一是,什么力量驱动着这场转型?
二是,在标准化盛行的时代,为何非标项目成为行业新宠?
三是,当正规军踏入非标战场,他们面临的将是哪些挑战,又将如何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破局而出?

中国大型商业地产企业在非标准商业项目上的布局,是对多重市场趋势的积极响应。
其中,包括对政策导向的前瞻布局、对消费者需求变化的敏锐洞察、对行业竞争格局的深刻理解。
首先从城市土地资源的供给来讲,「政策导向」与「城市更新」无疑是首要推动因素。
在商业地产的棋局上,行业高呼存量时代已经到来,因此大手笔的「推倒重来」已不再是主旋律。
取而代之的是政府与市场的双重奏鸣——城市更新的细腻笔触与存量资产的智慧激活。
随着旧改项目比重增加,空间独特的场地特性要求开发商摒弃标准化模板,探索更加灵活多变的商业开发和运营模式,注重因地制宜的非标商业往往更便于激活城市中的闲置或低效空间。
这样的探索不仅符合政策导向,也打破了快速城市建设所引发的千城一面的问题,有效促进城市品牌形象的提升。
其次是需求逻辑,新消费者需求的个性化与多元化正在加速迭代。
消费者的心声,是推动商业形态进化的最强音。
随着城市生活多元化程度的提升以及来自电商日益激化的挑战,消费者对线下商业的期待已远远超越简单的购物功能,转而追求体验性、社交化、文化内涵的深度体验。
这种需求变化促使商业地产必须重新审视消费群体的行为逻辑,进而创新商业场景与服务模式。
线下商业作为城市重要的公共空间,越来越向复合功能空间方向转变。
通过举办品牌与艺术展览、文化活动和提供共享空间,商业正着力于增强与消费者的情感联系,同时也满足新世代消费者对文化体验、社交互动和社群归属感的渴望。
是否能重构消费行为逻辑,营造触动心灵、富有故事感的消费场景,成为未来线下商业吸引现代消费者的关键。
*与年轻人打成一片的「百联ZX创趣场」 | 图据官方
最后是市场竞争,行业竞争的加剧与差异化战略成为企业创新的直接动因。
在商业地产竞争红海中,企业们纷纷试图雕琢出别具一格的服务与产品,以此划出差异化的航道,放大品牌特征与影响力,让自身在品牌林立的竞技场中占据一席之地。
在传统商业地产品牌线日益同质化的背景下,非标商业项目成为大企业凸显差异化、提升品牌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通过打造具有独特卖点的商业空间,产生前所未有的差异感,如此一来企业不仅能有效区分市场地位,还能激发消费者的新鲜感和探索欲,从而在众多竞争对手中脱颖而出。
非标商业发展至今,其实也没有谁能够给出一个完整定义,一般泛指「传统标准化购物中心盒子以外的、具有独特性、较难批量复制的商业形态」。
多数非标商业来自于城市存量改造,为品牌提供了更大的发挥空间,将更多品牌创意赋予生活之余,也回应了消费者对新鲜体验的追求。
其实,目前市场上大多数的非标项目主要受众还是乐于尝鲜的「年轻人」,但实际上,非标商业不能完全定义为「青年项目」。
一是能否有拓宽盈利渠道,进而探索创新的商业产品模型。
二是是否可以提升品牌价值,并提高与政府、品牌等相关方的谈判筹码。
面对经济波动的挑战,于非标商业领域开拓新径,大企业勇于「适度走出舒适区」,在防御与进攻间寻找平衡,并旨在发掘经济新常态下的新增长动力。
当下的三种商业创新模式凸显了这一探索。
首先,多元化合资模式成为一大亮点。
在此模式下,大企业跨越传统界限,与政府背景企业、城市更新专家、内容运营商等多元伙伴携手,共同掘金非标商业。
以上海龙华会为例,该项目见证了上海万科、西岸集团、锦和与印力上海的强强联合,实现了从开发到运营的无缝对接。
*上海龙华会
其次,政企联动开发模式凸显了政府与企业的深度合作力量。
在大企业主动牵手政府机构案例中,北京西单更新场项目便是这一模式的典范。
在此项目中,华润置地与北京西城区政府及区园林局紧密合作,在城市更新与区域发展中形成合力。

在企业内部,华润高层的直接介入加速了创新决策流程;再者,轻资产业务模式也成为大企业减负增效的新选择。
以龙湖集团为例,通过上海江湾里MEET678项目,运营商向外界展示了轻资产策略的独特风格与更多可能性:
即聚焦品牌、管理和运营输出,而非重资产持有,以此提升资金使用效率。
*上海江湾里MEET678
这一模式不仅减轻了企业的资本负担,更通过专业服务实现了非标商业项目的增值,展现了轻资产运营在新时代的广阔前景。

企业旨在通过非标商业推动城市功能的升级,提升城市生活品质,塑造独特城市风貌,激活区域经济活力。
同时,项目得以平衡商业收益,实现社会经济的综合进步。

说完了趋势与现实,再来讲难度。
大型商业地产企业操盘非标项目中,有两大优势:
其一,资金雄厚无疑是其显著优势,他们更能承压创新项目构想初期的高投入与长周期风险。
其二,品牌影响力强,更易获政府青睐,并与新品牌合作,且他们拥有深厚的行业底蕴,利于项目全链条高效运作。
然而,需要开拓和探索的创新目标是「非标项目」,在非标商业「蓝海」的表象之下,实则充满着不确定性,非标探索对于大企业而言并非坦途。

*杭州中心 | 图据网络
首要难关,在于决策灵活性限制:
大企业普遍存在决策链条长,执行缓慢的限制,而非标项目所需要的灵活转身与市场敏捷反应,大企业有时力有未逮。
而高昂的成本结构,层层叠叠的管理网,组织庞大、泾渭分明的分工,对跨专业的协调性与配合性亦有较高的挑战,影响效率与成本控制。
其次,文化与创新阻滞:
大企业内部的保守力量与企业文化的惯性如同暗礁,阻碍着创新的航船——于是就出现了类似「船大难掉头」的现象。
传统商业的经济指标虽直观,但非标商业推崇的无形价值,如价值观、人文关怀等,却与效率至上的成功观相悖。

*岭南天地八图里
非标商业毕竟需要「小众思维」,窄众市场的选择意味着一场博弈,需要操盘者深度理解并锁定核心客群,接受对客群并非全盘通吃的局限。
与此同时,消费者喜好的风向标转瞬即逝,「创新」成为维系吸引力的不二法则。
而市场红海里,成功的模式极易被效仿,如何在快步探索之时,持续、有机、动态地实现迭代创新,又是一个棘手的课题。
*福州烟台山商业漫步街区 | 图据@UK Studio
但是,高屋建瓴地来讲,创新势必得走一条难走的路:
或许,大企业也需要一些「年轻思维」——尝试内修灵活性,优化决策机制,确保非标项目在执行中的灵活应变。
或许,也需要细化一些「方法论」——从领导层入手,使其成为变革的推手,以此营造鼓励创新的文化氛围,引领团队跨过传统束缚。
对内需要考虑项目「小而美」的特征,精简架构,控制成本,提升效率……
对外则需沉下心研究新客群,深耕细分市场以精准定位,持续创新迭代,保持项目新鲜感。
同时,大企业还可以另辟蹊径,通过知识产权、技术创新或独特体验,构建新的竞争优势。
*杭州玉鸟集
后 记
从消费者视角来讲,「非标场景」往往成为新一代年轻人观察这个多元世界的一次特殊体验,也让非标项目变得有意义起来。
如果没有魅力,没有人会选择破圈。而非标商业的妙处就在于:无需大动干戈面面俱到,只需「四两拨千金」。
市场趋势与内在创新驱动力交织,促使行业领头羊跳出传统,追求差异化道路,这代表着原本成熟的商业模式面临着跳出「舒适圈」的挑战。
但这样的项目对于大厂而言,也是调动团队积极性的有益选择。

选址的智慧、设计的革命、资源整合战略的重塑,每一步皆是对未知的勇敢探索,挑战与机遇并存。
大企业在非标商业领域的探索,不仅体现了对传统商业模式的突破与创新,更是对城市未来发展路径的前瞻布局。
通过多方合资、政企协作、轻资产运营及区域综合开发等策略,大企业正逐步构建起一个更加多元、高效与可持续的非标商业生态。
这一次次勇敢试水非标的水花激荡,无疑是对商业「上层建筑」的「底牌刷新」,为每一座城市带来新的活力与可能。
*本文封面图源@UK Studi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