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转行的商业地产人, 都去了哪里?

Mall先生1年前 (2024)更新 admin
249 0 0
那些转行的商业地产人, 都去了哪里?
那些转行的商业地产人, 都去了哪里?

人生本就有着无数的可能。

Mall先生

时代的洪流下,每个人都宛如尘埃,但即便如此,每一粒尘埃也都有属于自己的那束光来照亮。

近几年,我们倾听到了商业地产内越来越多人迷茫的声音,也目睹了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转行,那么在这样的大环境下,“转行”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Mall先生与6位如今离开商业地产行业的朋友进行了访谈,与大家分享他们的转行故事,以期为各位在商业地产行业迷茫的朋友们展现更多人生的可能。

文章角色故事的先后顺序以访谈时间为准,以下为分享内容——

01

选择与追求:寻找自我价值的旅途

凉皮是在3年前入职北京公务员岗位的。

首都,体制内,这两个词在就业环境严峻的当下仿佛是“人生赢家”的另一种写法;但在与凉皮对话的过程中,“迷茫”却成为了我们这次谈话的主基调

那些转行的商业地产人, 都去了哪里?

凉皮来自贵州,大学和研究生时期在粤港这样的临海城市生活学习,毕业后,凉皮顺应读书时期所学的房地产管理相关专业和五大行的实习背景,踏进了房地产这一领域。

转行之前,他在深圳做着商业地产市场研究相关工作;当时,凉皮处在一个相对多元包容、年轻化的工作环境中,会外出踩盘,接触行业实际,同事年龄相仿,大家都有着共同的话题——至今凉皮都还与前同事保持联系。整体来说,工作氛围是充满活力的。

凉皮的转行原因与房地产行业的结构性变化趋势并无太多关系,彼时的凉皮一直在思考自己究竟喜欢什么,想要做的到底是什么,什么样的工作有意义

恰逢此时,凉皮在付出了时间和精力成本后,考上了公务员。在家人“公务员更稳定体面”的期待影响中,在自己长期以来对公务员“可能是一份可长期从事和深耕的工作”的初步认知下,以及如果放弃名额有点“暴殄天物”的感觉下,凉皮进入了体制内。

由于并未在北京生活过,不免遇到饮食、气候、社会普遍观念的差异,加之工作氛围带来的改变,转行这件事在短时间内也并未让凉皮拨开对自己“想要什么”的迷雾。

那些转行的商业地产人, 都去了哪里?

进入体制内后,凉皮主要从事行政类工作,例如组织会议、沟通协调等事务性工作。

与之前的行业相比,体制内的氛围更倾向于传统与保守,也更讲究“规矩”二字,同事之间有着一定的年龄差,彼此之间大多数处于公事公办状态。不过,凉皮表示,在工作之外也会和熟悉的同事互相谈及关于“人生困惑”这样的话题。

当然,更为重要的是,与大多数人以为的朝九晚五不同,凉皮每天早上8点上班,中间俩小时午餐和休息,晚上一般会在20、21点下班,至此,一天的工作才算结束——“牺牲掉了一些个人的生活时间”,凉皮如是说,并且“我更喜欢之前工作较轻松的状态”。

那些转行的商业地产人, 都去了哪里?

较之前一份工作稍低的薪资待遇、不太熟悉的城市环境,以及传统的工作氛围和较长的工作时间,都令凉皮陷入了茫然:“是不是留在深圳才是正确答案?”;但他又说,“即使留在商业地产行业,我也不知道会干多少年,评判一份工作是好还是坏的标准又是什么呢?”

毕竟,体制外的氛围虽然更有活力,但随时都会担心被优化;而体制内的工作即使制度化、事务性、时间长,但毕竟素来“稳定”,同时在“食住”方面也给予必要的保障——与许多体制内单位相同,凉皮的单位为工作人员们提供了低于市场价的宿舍,这对来北京打拼的外地年轻人来说简直就是“福音”;同时,近乎免费的员工食堂也提供了基本的生活保障。

经过两份工作的亲身感受,在逐渐适应当下工作的过程中,凉皮在人生迷茫的十字路口上找到了一个大致方向

那些转行的商业地产人, 都去了哪里?

人生的价值与意义,并不能全部被工作定义,更多的价值与意义需要在生活中去探索,找到自己的爱好与快乐。

周末,凉皮会参加徒步、骑行、聚会等活动,让自己从工作中抽离出来,感受不同的状态;同时,他也会积极参加跨界社交、破圈交流的活动,以及参与讲授摄影技巧、正念冥想、泡茶品茶的“夜校”,在同他人交流、尝试新鲜事的过程做,他在逐渐学习如何找到自己的人生、做出自己的选择

那些转行的商业地产人, 都去了哪里?

凉皮的脚步也将不止于此,在许多人看来是“宇宙尽头”的首都体制内,对凉皮来说,如果有更好的机会、更有勇气些,他想去生活更轻松的地方,“寻找自己热爱的,遵循内心的想法,成为自己”。

02

换汤不换药:自身的驱动力是核心

从事生物材料研发生产行业的Marjane是一位来自成都的女士,现如今她在杭州工作,在她的身上我再次体会到了川渝人民的松弛感。

我喜欢尝试有新鲜感的事情。”Marjane笑着说道,当猎头向她伸出了橄榄枝后,Marjane也就顺理成章地跳槽了。

那些转行的商业地产人, 都去了哪里?

在此之前,Marjane已经换过三次工作了。如今,涉足过零售百货公司、商业地产自媒体等行业的Marjane,将职业导航转向了生物材料研发生产。

从前她主要负责商品采购、编辑撰稿等工作内容,在百货公司时有过管培生轮岗的经历,例如品牌招商洽谈,现场活动执行等;如今的岗位则更类似于业务开发,可以理解为销售。Marjane形容这是一次从甲方到乙方的变动。

那些转行的商业地产人, 都去了哪里?

不过,与商业地产面对的各行各业群体不同,现在的Marjane面向的大多都是在医美行业的群体,所接触到的主要是医疗及科研部门,也有品牌方,年龄几乎在四五十岁左右。

也正是因为所对接的大部分为医生之类的人员,Marjane现在的应酬几乎不用喝酒,而在商业地产行业中,有些时候的酒局是无法避免的。

那些转行的商业地产人, 都去了哪里?

在对外的工作部分上,Marjane需配合客户的时间。“我的客户们也很卷,很多老板需要亲自跟进进度和对接工作内容”,由于对方的工作强度也很高,大多数时候在晚上才会和Marjane进行回复与沟通,Marjane因此也常在下班后继续工作。

对内则需要协调研发和工厂的时间,Marjane需要做好两者之间的沟通,以方便更好地推进产品进度;对内沟通的工作时间相对固定,通常都偏向于早上,“连轴转的时候会很辛苦,一般来说工作时间还是早九晚六”,她的收入也一直都在平稳地上涨。

某种程度上来说,其实与商业地产行业时的招商采购、编辑撰稿等工作没有太大区别,毕竟这些工作的推动都基于“沟通”;Marjane也认为各个行业之间的逻辑不会差太多,所面向的都是“消费者”

那些转行的商业地产人, 都去了哪里?

与在商业地产行业时一样,Marjane依然不断地在更新自身的知识储备。虽然离开了商业地产行业,Marjane仍然在关注着业内动态,与“前同行们”也时常有交流。

也正是有了之前两段商业地产的工作经历,此时的Marjane站在“外行人”的视角下说出了自己的一些思考:商业地产在许多人眼中是一个在收缩并卷的行业,包括最终呈现的形态也仍是处于一个探索的阶段,大家能看见不少项目以及从业者是具有想象力的,但更多的情况则是大家受于营收压力,导致行业内并没有很长期主义地去产出一些事情。

同时,她始终认为“沟通”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无论是日常的工作还是商业地产最终呈现出来的成果。

例如现在很多“片面追求年轻化”的更新项目固执地认为自己是“非标”,实际上是处于一个自言自语的状态——驻扎在一个仅需要满足日常生活的老龄化社区内,这样的项目无法与周边的消费者进行有效“沟通”。

那些转行的商业地产人, 都去了哪里?

Marjane说自己不是一个喜欢回头的人,她已经在对下一份工作的去向进行思考,她认为有一些特定的工作岗位没有扎实的技术支撑,难以深入下去

同时,在一个行业里比较熟悉后,Marjane会和自己的发展做一个评估,借着这个经历如何让自己下一步做得更好,并能够一直保持着进步的状态,当自己准备充足之时,就会决定离开。

03

新生与蜕变:学会顺势而为

如今从事香港保险行业的Kinsley是一位具有积极向上的能量的女士,“积极寻找突破和转变”是她身上最鲜明的特点。

Kinsley在本科毕业时,由于“本科”的学历在当时她所在的商业地产设计圈top事务所中有所限制,为摆脱这一困境,她决定边工作边复习备考研究生;当研究生的通知书下来时,曾经因学历而“在职场中受限”的这一困局,由Kinsley亲手打破了。

此后,Kinsley分别任职了商业地产公司的建筑设计总监和华南片区项目负责人,在转行之前还曾在深圳国资委某部门担任副总经理一职。

那些转行的商业地产人, 都去了哪里?

过去的岁月里,Kinsley见证了商业地产行业的转变。本科毕业后的Kinsley迎来了设计生涯中最重要的项目,她参与到了北京西单老佛爷百货这一项目的设计,设计的过程中也也让她看到了商业设计的别样魅力,“商业的设计理念需要符合生意逻辑”。

之后,Kinsley还参与了北京朝阳合生汇、华熙LIVE等项目的设计,所参与的项目都位处一线城市。

“当时的商业地产正在崛起”,她的思绪也被拉回到了当年,“那时候的生态是委托形式,不需要投标,也不像当下的设计院一样需要频繁地加班”。

后来商业地产的项目开始由盒子转向街区,整体的趋势在变化,产品也在不断演变;与此同时,Kinsley也在不断突破与转变。

2017年,Kinsley因孩子对北京的空气过敏,原以为到了夏天会消散的雾霾,但在那年的夏天里,蓝天依然还是难以出现,在一番纠结过后,向往更清新空气的Kinsley决定举家搬至了深圳,这时候的Kinsley几乎是深圳北京两边飞。

那些转行的商业地产人, 都去了哪里?

时间来到2020年,Kinsley彼时所在的公司正处于鼎盛时期,准备在全国范围内高歌猛进,但好景不长,次年便迎来了急速冷却。

Kinsley直白且简要地谈起了加速她转行的原因之一:行业的下行和公司部分老员工接连被裁带来的令人压抑的氛围,让本身非常喜欢正能量的Kinsley陷入了负面情绪,“我当时就像一艘沉默的大船”,在这样的状态下,Kinsley有了想要离开这个行业的想法。

同时,在那段时间里Kinsley得到了父亲重病的消息,Kinsley离职并开始全职照顾父亲。但由于疫情管控原因,医院每周只能一个人陪护,次周才能换人,而Kinsley的父亲需要全天24小时的照顾。

 

作为当时家中唯一经济支柱的Kinsley丈夫,一边协助Kinsley,一边还要兼顾工作,在随时待命的状态下两头奔波着。

此时的Kinsley每天所面对的是病魔、大额开支、疫情等种种难题,Kinsley身心俱疲,仿若深陷泥潭。在这样绝望的情况下,保险公司的几十万理赔无疑给Kinsley带来了非常大的帮助。

那些转行的商业地产人, 都去了哪里?

“环境比人强,一命二运三风水。在大的环境改变下,人的能量几乎微不足道,但我们要学会顺势而为。”

如果说商业地产行业的大环境给她递上了通往“外界”的阶梯,那么保险行业则成为了阶梯出口的一道光,向来敢于突破的Kinsley迎来了人生职涯的第二种可能性。

原先Kinsley是想在内地从事保险行业的,但思索着内地房地产行业的现状,加之Kinsley丈夫的香港身份也如约而至,加速了她前往香港保险行业的进程。

来到香港保险行业后,Kinsley起先也遭到了家里人和身边人的质疑,自己因“金融服务行业”的属性面对着各种挫折和心魔,不过Kinsley非常坚定的一点就是,她确定商业地产行业不适合自己,她也更想去挑战有困难、有奔头的工作,“有困难就说明有潜力”。

那些转行的商业地产人, 都去了哪里?

虽然行业不同,但Kinsley的工作态度始终如一。在商业地产行业时,Kinsley仍记得在商业地产行业时的领导对她说的话:“你要知道,职场里会哭的孩子有糖吃”,Kinsley将这句话概括为人要适时地主动争取机会。

包括十多年以来在商业地产行业中具有的“凡事有响应,事事有闭环”和“凡事实事求是”的工作习惯,Kinsley从前需要完成上级交付给自己的工作使用,如今她则需要对客户的期待和疑惑进行响应与回复。

这样的工作态度也让Kinsley在新的赛道里很快就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

从刚开始的开不出单,到如今Kinsley拥有了强凝聚力、相互帮助、资源链接等在未来能够实现诸多可能的20人的大家庭,而这背后,Kinsley这近一年来的努力也并非只言片语便能道出,毕竟“商业地产行业的人在过去十几年里的锻炼都有目共睹,我们抗压能力强”,从前流下的汗水亦是Kinsley能够完成新生与蜕变的底气。

高薪及行业的潜力与价值成为了Kinsley不断向前奔跑的动力。“现在的工作环境很好,市场也具有潜力”,Kinsley的声音充满了活力,“我现在找回了2020年在商业地产行业时的干劲,每天都有签不完的单的期待。”

那些转行的商业地产人, 都去了哪里?

即使转行了,过去所累积的经验仍实打实地存在着,那些在商业地产行业里经历的起与浮,也成就了如今的Kinsley。

关于“转行”这件事,Kinsley建议:“如果‘我’不热爱这个行业,但‘我’只是光想不动或者不付诸努力,却还不断地散发负能量的这种状态是最不可取的。”

就像她所说的,人要学会顺势而为

04

有舍才有得:“选择”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

相比起前几位被访谈者,与云计算从业者Vicky的访谈过程可谓是让我们体会到了互联网行业的“恐怖如斯”。

因Vicky的工作强度原因,起先我们约在了某个周末进行采访,计划赶不上变化,Vicky奔波在出差的路途中。

随后我们约在了某个工作日的上午,在采访前一晚,Vicky告知我们上午某个时间段有个会议,访谈时间往后推移了些许;在临近访谈时间前五分钟,Vicky的会议还未结束,直到她的会议结束后,已经将近中午时分——即使隔着网线,也能感受到Vicky的忙碌。

那些转行的商业地产人, 都去了哪里?

Vicky读书时学的专业与金融相关,她本身很看好REITs在国内的发展,同时也想积攒实体相关的运营与招商的经验,为日后转向投资方向打下基础,因此她加入了这商业地产行业。

Vicky在商业地产行业中负责过运营和招商等工作,在这段经历里,也锻炼了她对品牌筛选、招商组合的能力。

如今,Vicky入职了某云计算公司的BD岗位。Vicky坦言,转行的原因与商业地产受到疫情的冲击相关,加上此云计算公司的工作机会难得,“无论是在互联网科技企业还是在传统企业中,云计算在未来都有着一定的发展趋势,在这样有潜力的发展空间下,也能更广地发挥自己的价值。”

那些转行的商业地产人, 都去了哪里?

从行业的知识、所做单子的大小以及从事的具体的业务这几处细节角度来看,Vicky目前的工作与商业地产行业还是有着一定的区别。

但由于是BD岗,Vicky表示从本质上来说,与之前的行业工作区别并不大:“毕竟招商也是销售”,整体的工作逻辑并无二异。

那些转行的商业地产人, 都去了哪里?

Vicky现下主要负责将云服务出售给目标客户,而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具备对客户需求的体察度,一定的同理心,较强的表达能力的软技能,了解和熟悉客户的业务的硬技能,例如客户是企业服务行业的,就要对其有所了解。

除此之外,Vicky还需要更深入地挖掘“理由”,即“客户为什么要选择自己”,并将“理由”落地,例如Vicky找到“客户想要与我们一起联合拓展市场”这一理由,她便会为客户谈资源,完成生态的整合,帮助客户实现商业价值。

那些转行的商业地产人, 都去了哪里?

刚开始时,Vicky凭借着对商业地产行业的了解和经验,更多的是和地产相关的客户接触,对方也因Vicky对行业的了解,会很愿意分享实际需求与情况,对她也会相对的照顾一些,这亦给转行后的Vicky带来了许多暖心的力量。

当然,也不仅是前同事们给予的温暖,Vicky所工作过的商业地产企业也为她带来了长期的正向影响,“做一个简单且有初心的人”,包括她当时的项目总所说的“真诚是一种能力”,也让她在转行后仍铭记在心。

Vicky希望能够在To B这个行业做得更好更长久,但是具体的发展路径暂时还未仔细思考过,“因为做了销售后,每天接触的事物都是崭新的”,未来的变化也会越来越快。

那些转行的商业地产人, 都去了哪里?

总体来说,无论是业务方面还是上涨的薪资、工作的氛围以及自己的成长,Vicky都是满意的,不过“工作强度并不是我期望的方向,工作非常忙,没有自己的时间”,在这样的状态下,Vicky靠着“销售的快乐主要来自于成单的那一刻,以这一刻来维持自己的工作状态”。

作为一个适应性并不是很强的人,Vicky表示“高收入、好平台、高强度”与“work-life balance”之间的选择是一种取舍,就像无论是选择继续在商业地产行业中前行的人还是从中转行出来的人,“你做的每一个选择都只能平衡你此时此刻的状态,或许半年后又会有新的想法和心理状态,它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

未来,Vicky不太可能会回到商业地产开发项目相关的岗位上,“但我可能会加入 某个创业公司,自己去做消费品品牌,在商业项目里开店”。

05

自信与期盼:与契合的人做默契的事

“hi,我们是mimonico,一个充满爱意的复古时髦俏皮感原创IP亲子装Studio,品牌灵感来自于主理人女儿最喜欢的睡前,读物爱尔兰作家的暖心绘本《猜猜我有多爱你》。”

品牌主理人咕咕和品牌创始人叨叨于2023年5月1日在成都创立了属于她们自己的亲子装品牌mimonico,品牌名中mimo代表女孩,nico代表男孩,中间可爱的小女孩是主理人咕咕女儿泡泡,IP形象在小红书一露出就收获了大家的喜爱。

那些转行的商业地产人, 都去了哪里?

咕咕和叨叨于创业之前在同一家央企商业地产公司任职。叨叨有着商业地标综合体项目的招商运营管理经验,主要负责世界500强招商引资、政企合作和企业新品发布路演等企业商务洽谈工作。

咕咕本科为服装设计专业,辅修了平面设计,不仅仅是作为一个平面设计师,她负责的领域相对多元一些,在央企任职的5年时间里,主要参与过四个商业项目的筹开、执行、营销推广、平面设计等工作内容。

咕咕过去的工作履历覆盖乙方到甲方、私企至央企,如今商业地产行业“式微”,而她也曾在工作与创业之间有过徘徊,但有过经营服装品牌买手店的经验加上有设计师的审美,萌生了创立品牌的想法。

同一时间叨叨也有了开启自己人生事业阶段新篇章的想法,两个人从加班饭搭子到周末带娃搭子,再升级为一拍即合的事业合伙人,经常打趣的说是被彼此的衣品所吸引,更深层次其实是叨叨看到了咕咕身上作为设计师的审美力和双方靠谱做事的品质。

当她遇到咕咕时,她们当下决定“想要完成能使自己十年商业地产累积的工作技能平移,又完全能实现自我价值的事情”。

那些转行的商业地产人, 都去了哪里?

 因“服装是刚需,而好看的穿搭可以带给人愉悦感和自信”,主理人有一个可爱的女儿,打扮女儿是日常兴趣所在,咕咕又有着多年品牌设计营销经验,因此一致选择创立mimonico品牌。

为节约成本,咕咕将曾经交给乙方的工作全由自己独立完成,十年累积的工作技能完全用在做自己的品牌上。

叨叨打趣地说:“咕咕一个人能顶一家设计公司。”每每遭遇同行抄袭或工厂摆烂、客户投诉的品牌口碑危机,叨叨都会拿出企业危机公关处理的应变能力,不论是书写官方的律师函或者至客户的致歉信,都能刚柔并济的快速处理好。

这也成为了她们能够合作创业的默契,叨叨说:“人就是我们转行最大的契机,实现更大人生价值是原始动力。”

那些转行的商业地产人, 都去了哪里?

而过往的积累在今天都成为了助力,咕咕和叨叨利用自有成都商业人脉资源,多次参与到线下热门市集,每次都会做IP装置,以一场品牌快闪店的搭建效果出摊,线上线下全面引流。

品牌创立后的第一批客户,也大都是来自同行业和本地市集遇到的朋友们的支持;之后小红书上一发布又汇聚了大量粉丝,迅速建立了第2个、第3个、第4个粉丝群。

mimonico第一次发货时,叨叨和咕咕曾经商业地产行业的伙伴甚至是项目总纷纷前来帮忙打包发货,大家聚集在工作室里,每一个人都会职业习惯性的卡节点讲平效,叨叨调侃说:“每一次上新都像经历了一次商业体开业一样

那些转行的商业地产人, 都去了哪里?

在一拍即合的背后,面临的是较之工作时更高的“困难模式”。

这其中最大的困难便是工厂的选择和磨合。创业初期叨叨和咕咕跑遍全国最终选择了童装产业链最为发达完善的江浙和广东工厂,但由于地域阻碍,沟通难度大,工价成本高、出货延迟有着诸多不可控因素等一系列难题。

与多家外地工厂的合作中,虽然叨叨和咕咕有着央企背景背书的职业操守,但不少工厂却没有;在经历几次上新复盘之后,叨叨和咕咕年后迅速在本地考察了一家新工厂,“从设计打板、选择面料、辅料到监工生产线的任何的环节都在亲力亲为,但“纺织女工”的日常也让自己无比踏实放心”。

咕咕作为设计师主要负责设计生产营销端,把每一份技能运用彻底。叨叨主要负责商务洽谈、客户沟通、售前售后运营事务。叨叨用对企业客户的专业态度认真对待每一位宝妈,也把每一场直播当作自己曾经的路演舞台。

那些转行的商业地产人, 都去了哪里?

她们给还在商业地产行业的朋友建议,“不要太把工作当工作,也不要糊弄自己,每一份付出都是在为自己增加核心力、不断探索拓宽自己的工作界面,挖掘出所有潜力,才能把真的铁饭碗端在自己手里”。

曾经加班加点见证一个个项目落地的她们,如今也实现了自己的“品牌”的落地。

最后,咕咕和叨叨想说:“像所有以梦为马的诗人一样,本就是体验派的我们,就好好享受当下吧!Guess How Much I Love You。”

06

结语

或许各行各业都有陷入迷茫和困惑中的人,但人生的丰富多彩也正是需要我们自己去探索,正如今日分享案例中的各位主人公一样,也正所谓“永远有人迷茫,但没有人会永远迷茫”,希望大家都能在有限的时间里实现无限的自我价值。

出品:Mall先生 | 编辑:Sakura | 图片来源:访谈者&网络

— THE END — 

那些转行的商业地产人, 都去了哪里?

公司深度

华润万象生活 | 万达商管 | 龙湖商业 | 瑞安新天地瑞安办公 | 融创商业金茂商业旭辉商业 | 印力上海 | 保利上海

项目解读

香港太古广场 | 上海ifc | 上海K11上海久光中心 | 上海北外滩来福士 | 上海瑞虹天地太阳宫 | 上海七宝万科广场 | 北京印象城 | 北京坊 | 广州太古汇 | 广州东山口 | 深圳万象天地 | 深圳万象食家海口万象城 | 武汉万象城 | 天津智慧山天津和平印象城武汉华发中城商都 | 成都太古里 | 成都晶融汇 | 成都麓湖成都SKP | 成都东郊记忆 | 重庆大悦城 | 佛山岭南天地伦敦Selfridges

线下品牌

凡几OLEADA | 超级种子AESOP大地茶场 | 上森派系ALDIHOST面包会有的 | NeoNeb | 老乡鸡 | Costco | 奈雪的茶 | MUJI农场店 | hAo mArket | ORANGE CUBE | IN.X

商业可持续

碳中和路线图 | 垂直绿化 | 室内温室 | Project Earth | 智能建筑管理平台 | 建筑再调适共生·新生 | 可持续喜爱 | 荟绿星球

跨界合作

阿里本地生活 | 清华课程 | 海通证券 | 中商数据 | 中国商业社区营造发展论坛 | 万达智慧商业

那些转行的商业地产人, 都去了哪里?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

扫码进入全国商业小声哔哔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