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是为了肉体,喝是为了灵魂」。
酒、茶、咖啡作为中国当下饮品界的新晋「灵魂伴侣」,如今在各自主打的领域里扮演着互为陪衬的「三角恋关系」,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然而,咖啡和酒代替了年轻人的日与夜,消解了工作的愁生活的怨,而茶这个传统的中式主角,却在年轻人的世界里变得逐渐失落。
你多久没喝茶了,奶茶也算吧。
就算是在市场体量愈来愈庞大的当下,新茶饮的市场上,下沉出海加盟联名无所不用其极,但消费者在真正要点单时却发现:
现制茶却似乎越来越乏味了,也越来越没料了……
曾经一些年轻人的茶饮白月光,也在红海市场的浪潮下渐渐低下了高傲的头。曾经的灵感之茶,过剩的是市场营销的灵感。

都说高端化和规模化是如今新茶饮市场上难以弥合的矛盾——
而在高端化的路上,新茶饮也迎来些「慢」的「主理人」。好像只有在特定圈层之中,主理人这三个字才看起来不那么故弄玄虚。
传统意义上的主理人,他们见过了国际化的审美,并且明白什么是有竞争力的差异化。好的主理人,的确能够为一个小众的业态圈带来一股新鲜潮流。
近两年,你可能经常看到主打「茶拿铁」品类的新品牌,门店装修风格简约,调性不错。与传统的奶茶店相区别,这些门店往往承载了一些社交功能,环境比以往好了不少。
「茶拿铁」早已不是一个新造词——星巴克也早就在西雅图花了三年时间研发出拿铁茶系列饮品,把茶饮进行了中西合璧。
办公室收到的伴手礼其实也是我们观察品牌市场,了解哪些品牌正受市场青睐的窗口,而茶饮品类中就不乏一些我们亲测还不错的品牌。
前两年有个来自深圳品牌茶二的产品出现在我们眼前,号称是中国茶拿铁的开创者。
与传统「泡茶」的方式不同,他们创立起锚定的是「咖啡爱好者」,想用中国茶来对标西式咖啡。依靠自研萃茶机萃出的Teapresso,照样可以用奶泡拉花,听起来很稀奇。

从2018年创立第一家门店到现在,品牌也不过在深圳、广州、东莞、上海、沈阳、长春6个城市开了16家直营店,去年关注到的时候也才10家门店。脚步迈得并不算快。
2018年就像新茶饮的分水岭:直观感受是,这一批茶饮创业者,从一开始单纯思考如何快速出杯,提高到了「向年轻人普及和复兴中国茶」这一更高的站位。
主理人们让「玩茶味」变成了「玩人心」。
话说回来,新茶饮本就是针对年轻人的赛道,动辄价格成千上万的茶品只是停留在商务谈判、家庭聚会等仪式感场景中的物件。
在这场「开店大浪」之中,好茶本身开始被重视,当然也难以避免有很多「混水摸鱼」的品牌。价格是上来了,但内容并没有多少创新,仪式感也变成了徒留表面的形式感。
但总有堪当主理人的品牌,在这场内卷中渐渐「向外卷」,大浪淘沙之后,有些品牌已经next level。
在近期对成都Regular源·野的观察中,伴随这个争议十足的场子一起成长起来的tazaTe大地茶场依旧「坚挺」,借此机会聊聊。




细数新式茶饮的发展,正是经历了一个从仪式感到日常,最后再回到仪式感的过程。
日常阶段是以喜茶、奈雪的茶、茶百道等为代表的「现制茶」。这条路引领着新茶饮近10年的「飞速狂奔」:
4月23日,新茶饮品牌「茶百道」所属的四川百茶百道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在港交所主板挂牌上市,成为截至目前2024年度港股最大IPO,茶百道也成为继「奈雪的茶」之后的「新茶饮第二股」。

现制茶打破了中国茶叶的单调一生:
从简简单单冲一碗茶,到形成年轻人追求的「玩味」。
但在这一阶段,茶本身却没有实际的品质可言,地位也只是杯中的女二号、男三号。
目前的市场现状是,人们可能已经麻木于品牌在不同时期展开不同的联名,甚至不乏一些奢品联名,他们寄希望于其中偶然的爆火,却实在忽视了产品本身的质量打磨。
和每季的水果联名,于是一杯饮品的主角变成了水蜜桃、车厘子、榴莲、牛油果……茶底只能甘为配角。
也和各大主体跨界联名推新,但眼花缭乱的同时大同小异,争奇斗艳却也乏善可陈,近期甚至出现一些令人咋舌的营销与品牌跨界。
灵感最终都沦为不定时的猎奇,消费者在市场营销的热闹后一哄而散。现制茶似乎限制了茶的发挥。
在这个拥挤的赛道中,也有些另辟蹊径的人。
霸王茶姬、茶颜悦色这类鲜奶茶品牌也占据一定席位,在「茶」产品这条主线上,至少能够在选品上有些斟酌,茶种的品质有了一定的提升。
而在年轻圈内主打「健康」的当下,霸王茶姬还推出了点单界面上的健康计算器,来侧面巩固自家产品地位。

但是,品牌求开店、求融资、求加盟仍然是新茶饮市场的底色,中国茶说到底还是一门求快的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