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今成都城南的商业,好像并不能单用「国际化」或者一个「卷」字就能讲完。
成都天府大道自北向南延伸,新南天地商圈和交子公园-金融城商圈代表着城南商业的「上半场」;
而从环球中心—SKP所在的边界一路向南,走进大源板块以及天府三街-五街,金融城CBD里繁华的霓虹灯渐渐褪去,商业的「下半场」才真正开始。
「大马路」两侧商业展面气势恢弘,城市级的阵容排列固然精彩,但城市功能分区决定了,非核心CBD必须直面社区生活和日常消费,并不能平均共享顶配的客流。
*成都金融城|图据网络
路面的「宽」,也藏着客群面的「窄」。
城市交通主动脉的天府大道,成为东西两侧商业客群的「鸿沟」;越往南走,你就越会发现这一区块的社区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隔阂与屏障。
因此,在天府大道的车水马龙下,同样掩映着城南商业的千百态:卷是相对的,国际化也只是其中一个面向,城南也需要务实的生活。
我们如果把成都远大购物中心作为一座相对具有代表性的城南生活场,或许能够比较清晰地对这里的日常生活切面做一个深入浅出的时代观察。
这个来成都三年的「东北人」也曾遇到过水土不服的「卷」,但是项目的务实与真诚助力其在自己的小天地里发光,也更呈现出项目的差异化风格。
刚过去的年中庆,成都远大购物中心用一场扎实的城市火把节吸引了不少人——6月1日客流突破7w+,同比提升47.2%,创开业以来新高,全馆业绩同比提升26%,A馆B1层好百客精品超市客流同比提升83.8%。
毕竟像这样把真实的彝族节日篝火搬到外广场,还邀请到毕摩亲临现场的体验,确实出乎意料的好。
我戏称这是一种很实诚的「差异化」,项目同样巧妙放大了「好百客精品超市」这一自营主力店的优势,并把远大一直强调的好服务延续了下来。
能力大小不在于场面大小,过好小日子,也能实现大理想。

CRR读者对「远大」应该不会陌生,近期我们还对集团在哈尔滨、长春的项目进行过动态观察。
成都远大购物中心是远大商业继哈尔滨南岗店、群力店和海口店之后的第四家门店,也是集团体系内的首座购物中心。
2021年底「成都远大购物中心」B馆开业时,我们还曾有过跟进报道:CRR看场 | 真实的成都远大购物中心,大家可以自行回顾项目基本面。

如果从2020年项目A馆开业算起,成都远大购物中心如今已经度过了3周年庆,进入了第4年的运营期,且逐渐迈上了成熟的项目周期。
而借今年成都远大购物中心热闹的年中庆活动,我们得以再次近距离观察。
我惊喜于项目一上来就很「不走寻常路」,项目把「彝族火把节」直接搬到了户外广场,让一场城市火把节在与城市的差异化对比下显得热力非凡…….
朦胧的夜幕掩映着篝火,一瞬间甚至让人忘记了闹市的所在;毕摩亲自到场祈福,观众们被感染着,围着篝火跳起「火舞」。
项目自营超市——好百客精品超市为现场观众精心准备了羊肉宴,民族歌舞演员、舞美布景,所有的信息都向我传达出这个项目运营的关键词:十分真诚、超级用心。
与如今的购物中心动辄短平快地引入资源相较,这档策划甚至还有了些返璞归真的感觉。
年中庆期间,项目将即以「民俗」为切口,开展如篝火歌舞狂欢、摔跤比赛、彝族风情秀场、民族音乐会LIVE SHOW等多个主题活动;
并且,此次6月的活动排期横跨儿童节、端午节两个档期,项目还通过一些富有亲子趣味的泡泡水枪大战3.0、会员非遗沙龙等小活动,为家庭亲子客群奉上了一场趣味而多元的文化娱乐盛宴。
而说到盛宴,美食则是这场庆典绕不开的精髓。
从火把节现场的羊肉宴开始,项目的「最强辅助」就已隆重登场——5.31-6.10期间,项目自营超市「好百客精品超市」在场内精心打造了「云贵美食节」。
好百客精品超市作为远大购物中心的超市主力店,本是东北市场上首屈一指的精品超市,实实在在地提升了当地居民的日常消费质量。
1999年好百客精品超市与哈尔滨远大南岗店一同诞生,一早就着手吸纳了包括川渝美食在内的各地餐饮产品,成为东北消费者一站打卡全国美食的大本营。
给人的感觉是,好百客精品超市不仅有一般精品超市应有的进口商品类目和本地精选商品,更打造了极为细致的自选板块,尤其是现制餐饮部分烟火气十足。
与普通连锁超市差异化的商品品牌,恰当的展陈布局,合理的定价促成了我「眼前一亮 好买好逛」的第一印象。
这代表着品牌并不是盲目追求SKU的大与商品的高阶,而是在打造精选类目的同时提升服务质感。
不同于品牌在哈尔滨市场的「呼风唤雨」,成都城南市场上不乏伊藤食品生活馆、Olé等多家头部精品超市,竞争空前激烈。
于是品牌也在思考如何适应市场,进行突破创新。
其实好百客精品超市历来就有举办美食节的传统,这一次的云贵美食节,超市为了最大程度体现差异化,「美食小分队」在今年4月就专程前往了云贵地区,深入寻找街巷在地美食引入场内。
消费者看到的,是一个以超市为平台的「稀缺美食集合地」。
其中就包括精心引入的燕姐烧辣椒、贵州老凯里酸汤鱼、云南腾冲大救驾、云南德宏傣族香茅草排骨、云南西双版纳竹筒山珍鸡等等……城南食客真的有口福了。
可以说,这个超强主力店,凭一己之力亮化了整个购物中心的餐饮业态。
而且围绕好百客精品超市,A馆B1区域已经形成了人气还不错的小餐区,共同促成了更为丰富的餐饮品牌矩阵。
得益于自营空间的高灵活度,能让新餐饮最大程度突破场地和租金限制,使他们以「最原本和新鲜的状态」直接面向成都食客。
长此以往,这样低成本的试水很可能为品牌积累大量口碑。
而且,如果好百客精品超市一直保持动态更新,也很可能为商场孵化出一批既有前景也有口碑的首进餐饮品牌,助力餐饮招商。
虽然身后不是主场
依然可以努力发光
区位上讲,天府五街以南的腹地,成片的住宅区替代密集的办公写字楼,让国际城南渐渐有了生活气。
从整个城南商业的推广局面来看,稀缺资源大部分被「上半场」吸收,而社区MALL必然需要深度考虑所处的下沉市场站位——
不贵在「高级」,贵在「匹配」。
大马路规划将区域切分,目前西北区域已有了强零售矩阵的银泰城、强场景力的港汇天地等项目,已形成了合力较强的综合型生活商圈。
与其去「抢资源」,不如踏踏实实地寻找差异。
而目前成都远大购物中心则「背靠」客群、自成一派,主要辐射的是天府大道东侧与梓州大道之间的住宅组团,客群消费处于中端级次。

匹配消费不在于一成不变地匹配,而是在客群所能承受的范围内,尽运营所能引入区域内更加「鲜活」的商业内容。
成都远大购物中心虽然自带浓郁的东北基因,但在与「成都人」相处的这几年,项目也在慢慢「对味」起来。
一方面,为了适应成都的松弛气质,舒缓城南「职场」的紧张氛围,项目补足了缺失的「户外感」。
前面我们说到,项目与主路平行的「大展面」优势不可多得,项目在去年于外广场共计种植了52棵樱花树。
樱花盛开,绿地掩映,项目借势在春季打造了「春趣季」春季主题活动、「樱花树下摆个摊」市集、以及「花朝节」等推广活动,吸引市民出门赏花。
与此同时,借助户外广场的规则空间,项目也常态化打造了B馆外的「远大市集」以及原创设计快闪店「得闲小座」,用以在此设立动态招商点,达到「公共空间增值」的作用。
另外,在AB馆连接处的下沉广场,远大购物中心一方面通过美陈装饰强化社交打卡属性;二是用露天音乐会这样的小型活动招揽流量,充分增强了下沉通道口的引流效力。

另一方面,客群与招商相适配,实现品牌调改的稳中有进。
从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以及下行的零售环境出发,去年项目仍然取得了一些成绩:
-
开出新华文轩、美利达自行车、独角兽宠物店等生活方式和体验类品牌,增强消费体验感; -
引入赛百味成都首家形象店,进一步丰富外广场快餐配置。
值得一提的是,场内数目惊人的茶咖矩阵已是区域最优,消费者如果游逛疲累,在商场不同位置,都能不费力地找到合适的休闲去处
-
4家咖啡品牌:星巴克、LAVAZZA、瑞幸、法比欧(全国首店);
-
15家奶茶品牌:喜茶、乐乐茶、奈雪的茶、霸王茶姬、茉莉奶白、百分茶、茉酸奶、雅茶、沪上阿姨、鲜芋仙、KOI、一只酸奶牛、山野泡泡、书亦烧仙草、丸摩堂。

从招商维度进一步来讲,项目还针对AB馆品牌进行了差异化运营,目的在于适应成都消费习惯以升级购物体验感。
项目A-B馆之间由于有宽阔道路的分隔,为消费者带来穿梭的不便,除了打通B1连接通道外,最好的办法就是将AB馆进行差异化运营,为顾客提供针对性消费空间:
A馆(8万方)借超市蓄客定位「家庭生活中心」,B馆(5.3万方)则借地铁客流引入升级零售定位「时尚潮流中心」,并以连接处、高层餐饮作为客流引导。
我提出几个亮点。
A馆而言——
原A馆B1层的好百客精品超市于去年11月初重装开业,进一步优化了人流动线和灯光氛围提升购物体验;
为进一步放大自营主力店的优势,改造后的区域以好百客精品超市+美食街区形式呈现,街区引进了超30个特色小吃品牌。
从下至上,这个「家庭生活中心」还将继续补充女装、生活方式、儿童业态品牌;
为纵向拉动高楼层客流,L6部分品牌将调整为餐饮,现已引入2家头部流量品牌厨子下山以及月满大江,将用餐饮引流能力提升高楼层人气,增强家庭客群粘性。
B馆而言——
突出的优势在于,为强化B馆潮流定位,L1增加化妆品集合店以及具有审美力和产品价值的主理人品牌,对以往固定的消费模式更新换代。

在这样方向指引下,据招商部门统计,预计2024年全场品牌调改率还将达到30%以上,汰换力度还在加大,周边住宅客群可以期待一下。
其实,对比刚进入成都市场的时候,远大购物中心目前的面貌已经不同往日——
2023年,项目销售额已经突破了18亿大关,品牌数量超过了300个,千万销售门店达到13家,年度客流突破1100万……
对于并不具备「主场优势」的远大来讲,理解了成都之后,他们也在被更多的成都消费者所理解。
过好「小」日子
也能实现「大」理想
上次写到长春远大购物中心的时候,我用了一个关键词叫做「热情」——东北基因里的好客被充分搬到了项目运营中。
而来到成都之后,这种好客的基因也成功被灵活地融入社区。
以社区为圆心,项目也在开展「睦邻计划」:与公益组织举办图书市集、和小朋友们一起开启夏日活动、上门为社区送去公益福利。
虽然称不上声势浩大,只是一点一滴地强化在社区消费者心中的声量,但是人力物力心力聚沙成塔,加深了项目在消费者心中的分量,也为项目日常运营增加了更多的底气和信心。
而对于成都远大购物中心而言,还有一个优势是百货化运营——这是由远大原本的百货基因决定的。
对于租户管理而言,百货模式是一种既要精细管理,也需要同频共进的「双向奔赴」。

具体而言,有一些方法论值得借鉴。
1. 对于零售商户持续采用类百货化运营,紧盯人货场,确保商场保持较高水平;
2. 针对经营能力偏弱的商户,从装修、运营、推广等方面均提供标准及帮扶,确保最终现场呈现效果;
3. 打破纯租赁模式,每年度举行多种租户员工相关活动。如:陈列比赛、店长拓展、知识竞赛等,增加商户员工与商场的粘性。
这些细碎的内生动因,让地处成都最卷商业区的成都远大购物中心,也能以一种相对平稳的节奏向前发展。
在采访成都远大购物中心的时候,我发现很多员工包括一些领导都是东北人,同样也是立足远大10余年的老员工。
他们伴随成都项目的开业来到这里,摒弃了一些原有的积累,与项目共同生活,自然深知立足社区必然要为长久计。
他们深受「讲情理」的东北商业的滋养,推广风格务实,运营方法实在,是市场极少的「既讲特色也有视野」的运营商。
我们对这座开业3年的项目本身也有期待。因为项目在硬装软装、空间打造(尤其是项目室内设计、卫生间等公共设施已是一流水准)等维度本身「底子不错」,也有一定的「客群自留地」。
但如今看来,重要的不是追求国际化、标杆场的务虚逐流,而是回归对「日常的服务」,如此才能行稳致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