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华南城市矩阵里,东莞紧随广深之后,综合实力稳健且亮眼,但商业却仍缺一个具备城市鲜明印记的代表作。
从基本面上来讲,东莞商圈「多点开花」,整体商业功能完善;近年来,整座城市商业「向心力」增强:首店齐聚、商业提质明显,商业大厂们也在纷纷加码东莞。
而在商业的下半场,粤港澳大湾区的第二梯队城市已经向「非标」发力——竭力传承岭南文化的佛山「岭南天地」与蓄积新内容的「顺德·ALSO」都新长出了令人惊喜的苗头。
这对东莞来讲,未尝不是一个好机会。
不过,谁才能抓住这个好机会呢?

这种散装面貌在城市野性生长的年代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却也逐渐成为掣肘。为了更全面的发展,东莞正在多层面深化「强心」建设。
*2019年,中心城区「强心战略」以「一心两轴三片区」规划为抓手,以行政文化中心区、三江六岸片区、东莞CBD、黄旗山南为重点;2023年,《东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审议通过,规划「一主两副六片区」的全新城市格局,中心城区将是全市的唯一的主中心,松山湖、滨海湾为副中心。
经过40余年的积累,东莞具备了不容小觑的经济实力和人口活力:
东莞是全国第15个双万城市(GDP万亿级,人口千万级),在新一线城市中排名第11位;人均可支配收入位居广东省第四;人口吸引力排名全国第五,人口年轻化程度排名全国第二(仅次于深圳),出生率在新一线城市中名列前茅。
随之而来的是商业的提质和向心力初显:大量的品牌首店来了,商业大厂的标准产品来了,东莞不乏商业「模范生」。
东莞商业的代表项目,民盈国贸城和海德·汇一城,在业态齐全度、品牌丰富度和整体能级上表现都不错。
未来,这里还会有山姆会员店、万象城。
东莞首店多为已经在一线城市铺开、能级较好的品牌,如阿嬷手作、Lululemon、FURLA、Meland、奈尔宝家庭中心、TOM FORD、LA MER等。
*阿嬷手作东莞首店 | 据悉,近年来,东莞的品牌首店呈几何倍数增长,2022年东莞开设首店148家,这个数字在2021年是54家,在2020年是28家。我走访中心城区商圈时,发现还有大量的首店在围挡。
毫无疑问,东莞的商业正在超乎想象地快速迭代。
不过,这种升级虽高效,但也模式化:城市代表商业项目与广深趋同;区域级项目,主要满足各镇、街独立的消费需求;几个小体量创意园区,业态颇为单一,暂不具备足够的代表性。
整体来说,东莞的商业还是少了些记忆点。
在城市商业的这个发展阶段,「东莞记忆」的出现像是「及时雨」。
从商业规划来看,它跳出了传统框架;同时,它还是旧城活化项目,有鲜明的属地印记,承载了城市记忆,自带差异化,给「非标」叠了个强效buff。
「东莞记忆」核心首开区的所在地——莞城,是东莞的城市原点,最早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有1200余年的历史沉淀。
*「东莞记忆」是以莞城街道、石龙镇、虎门镇三地的历史街区为载体的老区活化项目。
*「东莞记忆」的核心首开区——莞城街道,位于「三江六岸历史休闲区」,是东莞城区「一心两轴三片区」的重点规划建设区域。
*「年记」是莞城最早的花鸟鱼虫和宠物市场,至今十分热闹。

项目名称:「东莞记忆」核心首开区
项目地址:广东省东莞市莞城街道
代建方和市场运营主体:万科
改造用地:26万方
改造建筑面积:8.6万方
总商业体量:5.55方(含泊寓)
规划车位:2500个
其他:涉及历史街巷10条、文物保护单位2处、历史建筑37栋、传统风貌建筑82处

*永庆坊改造前后 | 从危房集中区到广州文化新地标:「天晴怕火灾、下雨怕楼塌」曾是永庆坊的真实写照。2015年政府引入万科进行「微改造」,保留了岭南居民建筑的原生肌理,引入现代元素,使新老品牌有机共存,以年轻人喜爱的方式传承在地文化,成为广州的文化新地标,实现2023年全年客流量1422万人。
*南头古城改造前后 | 从城中村到深圳首个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南头古城改造前,人口和空间结构复杂,2019年启动改造,通过历史挖掘、城中村空间提升和产业植入三种手段,万科把项目打造为包含多元文化的城市创意街区,是深圳各年龄层喜爱的消费打卡点,同时保留了城村共生的生活气息。截至2023年8月,接待客流量超2500万人次。

融合了万科的前序实验经验,「东莞记忆」显然也更加得心应手——项目团队清晰地意识到,历史是「东莞记忆」最好的底色。
为了充分尊重和还原历史,项目团队邀请了各界专家学者对项目的改造原则进行把关;对莞城居民、本地商家、东莞有识之士进行访谈,梳理最原生的东莞记忆。
同时,还收集建筑历史材料、老物件、本地文化工作者作品;将这些关键要素活用到项目的规划、企划中去,通过陈展,创办公众号专刊等方式,让底蕴得以显露,文化易被感知,引起「观众」共鸣。
*「社区烟火的延续」——广州设计三年展2024社区项目/平行展推荐方案
莞城「因水而兴,因商兴城」,水系、城墙、街巷构成了莞城独特的历史空间格局。
如今,部分水系因城市发展被封盖、填埋;城墙不复存在,仅剩迎恩门(西城门)矗立在马路中央;街巷也亟待修缮。
古城街巷:从前店后仓的「老骑楼」到商业活力的「发生器」
*「东莞记忆」样板段 | 预计2024年10月中兴路及珊洲河西段骑楼街区,以及迎恩门南侧公园将完工开放,到2025年底,就能看到项目全貌。
莞城宛若新生
「东莞记忆」的定位是「多元共生的骑楼文化社区」,多元共生的理念,贯彻在业态规划、招商、企划运营等多个方面。

中兴路&珊洲河畔:是项目最早面世的街区,滨水资源优势使空间具备更好的场景力,与休闲社交、先锋潮牌等业态完美适配,未来会是项目最具活力和创意的街区。
大西路:项目内老字号留存最多的一条骑楼街,未来也会重点布局老字号美食、特产、纪念文创等,延续老莞城这一份鲜活的烟火气。
振华路:主要布局城市展厅、文化体验类业态,是项目的门面担当。

此处,我还想聊聊,项目对于在地新生文化的关注,东莞的在地新生文化比很多人了解的要「精彩」。
由SUPERTOFU、DAKYAM以及VERMICELLI发起的服装联展「暗地莞(UNDERGUAN)」(已暂停举办),每期都有一个有意思的主题,通过静态服饰展或动态走秀、品牌与消费者的直接对话,引发了意想不到的反响。当时,让很多人看到东莞原创国潮品牌的力量,也丰富了他们对东莞属地文化的认知。

东莞本土有很多主理人一直在做文化/创意的输出。只是,当在地新生文化的局面没有被打开时,它只能小范围地形成影响力。
品牌们也需要一个审美力好、包容性强的空间,和消费者做线下的链接;还需要一个同频的场域,和其它品牌联动,大家一起才更有力量,能打开新生文化的局面,向城市输送很强的文化自信。
「东莞记忆」要做的就是能承载大家想法的大容器,能帮助品牌更有力发声的扩音筒。
招商层面,项目团队像一个城市「买手」,挖掘这些暗地深耕的主理人品牌、东莞自己的文化创意产业,用好看、好用的空间,把品牌们聚集到一个更公共、开放的平台,让公众认识到:「其实东莞很有料。」项目的签约品牌SUPERTOFU、高山热和DAKYAM达人,早已因产品力名声在外,这次更多人会了解到,原来他们起源于东莞。
推广层面,「东莞记忆」的活动企划,会打造成参与感很强的多元文化「Party」,将东莞的属地元素和各种新潮的事物相结合,带着消费者「玩」起来,培养一批有活力、有粘性、爱体验的客群,成为项目长续运营的坚实后盾。
项目的第一场运营活动——「骑楼凡尔晒」,取灵感于东莞人爱在有太阳时晒晒东西的习惯,策划了莞城老友记·主题市集、咖啡渣工作坊体验、由本地音乐厂牌和音乐人带来的现场音乐会。
活化老区,不能只谈传承和保护,不然可能会变成「只看一次就足以」的历史遗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