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依托老街、古镇、以及魔幻城市风貌的全面更新,重庆似乎在这几年找到了自己的「舒适区」。
十八梯、鹅岭二厂、山城巷、戴家巷等越来越多的老街巷、老厂房、甚至老校区摇身一变,成为知名打卡景点和热门影视文艺作品的取景地,在社交媒体频密出圈。
据重庆住建委数据,截至2024年6月底,重庆全市已启动城市更新项目288个,其中续建项目115个,完工投用50个,以城市更新试点区域渝中区和九龙坡区为主。
近日,财政部与住房城乡建设部联合宣布,2024年起中央财政将支持部分城市实施城市更新行动,重庆作为首批15座城市之一位列其中。
近期相当热门的城市社区更新项目——九龙坡区民主村,也以「完整社区项目」获评住建部首批完整社区建设、城市更新典型案例:
把红砖建筑群作为建筑更新基底,将商业与街巷界面更新的脉络完整结合,打通重庆万象城、西城天街路网,让万象城、杨家坪商圈多重商业资源与之串联。
早在2016年就被《美国国家地理》评为「旧重庆标本」的「下浩里」又是一个值得分享的例子:公开报道显示,项目今年五一假期共接待游客达15万人次,日均游客也超过1万人次,昭示着重庆又一个相对成功的更新案例。

*下浩里及区域全景图|横屏查看
包括重庆在内,以往的某些更新街区、旧改古镇大多给人一种网红化、过度商业化的印象,而总有一些新项目适时涌现,承担起一座城市的审美教育功能。
一些社交媒体上,下浩里被形容为「打破重庆磁器口魔咒的范本」,带着「年轻人的精神绿洲」名头,逐渐成为了文艺青年的新地盘。

最新关注到下浩里,是其作为4月底跑男新一季的录制取景地,那时我正好在重庆出差,从上新街出来正好遇到粉丝排队的「盛景」。

虽然已经多次游逛、停留,知道这里有还不错的商业氛围,但此前我也只是将下浩里作为一个「景点」,并非来到重庆的必选目的地。
但此行也让我留下一个印象:下浩里不仅人多,且已经成为了重庆年轻的新地标之一。
走入其中最先发现的,便是项目形态的天然非标基因——
下浩里位于重庆南滨路、连接东水门大桥北侧,远离解放碑-洪崖洞市中心商圈的闹市,背靠起伏的山脉坡地,以极为罕见的崖壁街巷聚落,成为长江南岸的一片净土。

*蜿蜒于城市之中的涂山,是从下浩里抬头望去的一道靓丽风景|图据百度
江湖、人流与城市更新街巷的组合像是重庆拿手而熟悉的配方,就像千厮门大桥下有洪崖洞,东水门大桥南端的另一头也连接着湖广会馆。
「下浩里」之名来源于所在的「龙门浩」片区,如今包括下浩里、龙门浩老街在内的更新区域均是龙门浩历史文化街区的组成部分。
而历史上的「龙门浩」,曾由赴汴京赶考的苏轼依地形水势挥笔写就,随之流传于世,并据此引申出上浩、下浩地名。
下浩里所在区域一侧,正是另一更新项目「龙门浩老街」,以大面积新修仿古建筑为特色,景区属性极强,夜晚灯火辉煌人流如织,但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历史留存风貌的本味。

*图据「龙门浩老街」官方微信
龙门浩历史文化街区、重庆开埠遗址公园,以及延伸的东原时光道1891商业街区,共同串联起南岸沿江新街商业带——江川开阔令人心情舒畅,成为我重庆之行最钟爱的酒店选址地。
龙门浩老街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朝,1891年重庆设定海关,南滨开埠,龙门浩码头成为中国最早对外开埠的内陆通商口岸之一,此后洋行林立,商贾云集,成为了当时最大的外商聚集地;
抗战时期,因龙门浩植被茂密,水路交通便利,又吸引了意大利、美国、比利时等大量使领馆、内迁学校等入驻建房,进一步形成吊脚楼与西式建筑中西集合的建筑群。

如今的下浩里还留存着温家院子、比利时大使馆遗址、武昌中华大学(现武汉华中师范大学)等建筑旧址,勾勒出重庆开埠、抗战时期的背影。
然而繁盛过后,下浩里迎来了长期的沉寂、衰败,一度成为居住环境脏乱差的破落棚户区。

*官方供图
据原住民讲述,依山而建的老房子,因年久失修,加上被居民随意搭建,显得破烂不堪,且不少属于C、D级危房,安全隐患突出。
2017年开始,下浩里的原住民便在组织下陆续迁出,从过去的记录来看,不少居民离开时也有着对于下浩里未来的担忧。
2021年4月,南岸区启动建设下浩里的全面更新;2022年,本地开发商东原地产旗下公司「东原致新」通过政府提案,正式接手下浩里商业焕新运营工作。
没错,此前我们也关注到的,颇受业内好评的社区营造项目——后堡同样出自东原致新团队,并且也位于南岸区。

*重庆后堡|图据「慢星球」

在东原致新团队接手进一步的更新工作前,下浩里的老建筑便已修缮完成,并打下了一个还不错的底子。
当行游在下浩里街巷中,我能明显感知到建筑更新的难度:
崖壁上的街巷如老树一样盘根错节,高低散落。在保证安全性的前提下,还需最大程度保留建筑原本的风貌。
最终呈现效果十分保真,相比全盘新修重建,下浩里的「老味道」的确更足。
当游客身处被山丘环抱的古村落之中,绿树成荫、灰砖黛瓦,无论是从南滨路自上而下探路寻踪,还是自大桥上拾阶而下俯瞰山川江水,都别有一番滋味。

还有两张比较直观的对比照片:
能看到的是,更新前后下浩里建筑本身变化并不算大,去除了以往居住痕迹的杂乱,变得安全、干净、整洁。
在后期的商业运营中,项目也进一步从实践出发进行了更为细致的调整,比如治理区域内被污染的水源,改造商铺上下水通道等。
与很多以希望把在地化发挥到极致的更新不同,东原致新团队一开始就笃定了要从年轻视角切入,打造一座「年轻的老街」。
在商业内容填充维度,一开始我认为下浩里的成功其实部分源于机遇,也就是碰巧由谁来打造而已。
后来认识到:其实在招投标过程中,政府就希望打造一个与以往更新项目不同,并对一个「不一样的下浩里」已经有了前置共识,东原致新团队关于年轻力与艺术策展的提案也脱颖而出。
项目运营团队此前拥有文化艺术工作背景,借此在45天极限时间内完成了内容的「重新填充」*。
*在极限的时间内,想要招到既有审美又有内容的商户谈何容易,在填空与调性之间权衡下,一开始项目选择了以品牌快闪的形式先手造势;后来,项目历经1年的疫情洗礼,也给了团队足够的时间去思考,寻找适合的商户。
2022年11月,下浩里得以顺利开街,呈现了覆盖7000多平方米,联合30多个文化艺术IP,多场周末集市与演出的开街生活艺术节,收获了近10万客流的成绩单。

整个下浩里的视觉系统也焕然一新,运营团队创造性组建了「下浩里移民局」这一山顶据点,并将入驻的商户们亲切地称为下浩里的「新移民」。
首先,品牌要能接受项目特殊的形态;其次,品牌能认同下浩里运营中关于年轻态度的坚守;最后,还需要按团队设定的保护性施工要求来落地一家全新的门店。
在门槛的限制下,据说许多在谈品牌都没有走到最后。
于是,当我们再用最新的运营成果来审视下浩里:「新移民」在「移民局」的指引下,形成了一个有共识以及共同体属性的新社群。
如下图所示,除去一些保护等级较高的文保建筑暂未对外开放之外,项目70余栋建筑中,已有超100家商户入驻,整体出租率达到85%左右。

相比千篇一律,逛了一次就不想逛第二次的古镇景区,下浩里品牌的业态丰富度其实相当不错。
由于动线并不常规,项目则按照山背街巷、山面吊楼以及山间溪流划分出「巷台」、「山台」、「溪台」三大区域。
巷台主打风味烟火美食,山台容纳突出山崖江景、设计美学的日咖夜酒品牌,而溪台则「藏」着许多宝藏文艺小店。
比起在这里做生意,主理人们更像是在这里生活,与打造「新移民」概念不谋而合。
走了一圈发现,下浩里基本没有常规的连锁品牌,有的是「原住民再创业」,有的是不曾远去的「重庆老字号」,还有的则是一些「年轻主理人品牌」(包括一些设计师、音乐人、艺术家等自带「文艺」标签的人)。
在这种稀缺场景资源的加持下,不少人都难逃小红书里浪漫又文艺的精致大片的「按头安利」。
·新中式茶馆「和山茶食」有一种沉稳雅致的高级感,还是明星肖战的打卡点位;
·拥有独特翠绿小院的「暮年食堂」,是一家没有几张桌子的宝藏东南亚菜馆;
·「THE SABLON」位于比利时使馆旧址,在故地传承下同样主打比利时风味菜系,西式独栋的颜值、异域的口味、文化设计的细节都在线;
·日咖夜酒的「麻雀MÁQÙE」,日落时分的确美得醉人;
·下浩里绝佳打卡点位——瀑布旁的「SHILIU石榴咖啡」,适合人少时听水放风;
·为了能和朋友们一起玩,原本把设计工作室落在山腰上的主理人俊琳在楼下开了一家「YoBird Cafe」。
火出圈的民间诗人——「下浩六哥」的诗集还静静待在武昌中华大学校门外,烙印在老房子的墙壁上。
*保存完好,很有感觉的一面墙,当年这间阁楼也为大学师生提供了荫蔽之所。
城市更新的魅力很大程度来源于故事,除此之外——
·诞生于1890年的「段氏奇香花生米」已是一家中华老字号,后来祖辈为躲避战乱迁居于此,曾深受袁隆平院士及外交家章含之的喜爱,幸好传承至今;
·印象特别深刻的一家书店「浩閲書店」,店内写下:「旧书藏着时代的灵魂」、「店内皆同学」,文艺张力拉满——陈列的书籍还有收藏级孤本,静谧而特殊的环境让读书成为一种奢侈的享受;
·林更新造访过的「珮姐私房小苑」,则是重庆知名火锅馆珮姐老火锅的高端店型,老板不仅将品牌工作室放进了下浩里,还在这里开创了日茶夜酒小店「学瞳茶馆」;
当然,有人会沉迷于曲径通幽,移步换店的新鲜感,自然也有人也会因错综复杂的动线而摸不着头脑。据说,尤其是民宿老板会时常收到客人的抱怨和电话求助。
这次探访时,我还遇到了在山上路口一边打着电话一边和顾客沟通的店主,住店客人很努力地描述着所处的位置,听起来像是走反了方向。
迷人的小店固然值得一次费心寻找,而作为统管下浩里的「移民局」想要做的则更加高屋建瓴:他们将一些未出租或无法出租的老建筑充分利用起来,开辟了「人文事务所」,适时推出在地化、国际化新展与活动;
下浩里也在传承着此处曾经中西交映的历史,并与使馆、领馆等国际机构交流合作,走走停停间能够感受到团队运营的真诚与努力。
*在山城炎热的夏季,在下浩里避暑纳凉也不失为一桩美事,于是项目还时常推出很有记忆感的露天坝坝电影、青年夜校等特色活动。
见微知著,从文化底蕴和焕新生发的维度,新下浩里的确对得起「世外桃源 精神绿洲」的名头,掀起一场话古言今的「文艺复兴」。

在小红书平台的感受应该更加明显:官方对于C端的语态也明显年轻活力,网感也很强,不是充当指路明灯、冲浪玩梗就是在认真追星的路上。
*左右滑动

尤其是从去年开始,游客来了,明星来了,朋友圈的外地人也在网上打卡,下浩里真的火了,热度甚至一度超过了洪崖洞。
回归城市更新的目的,对于市民而言,需要一个非脏乱差的、便利有温度的社区街巷;对于城市规划者而言,重庆应当是一个有性格有特色的城市吸引力目的地。
但此时,我也对这个「人流剧增的世外桃源和精神绿洲」打上大大的疑问。
于是,我也采访了几个重庆本土媒体,作为本地人他们也有一些不一样的看法:
他们认为,下浩里虽然没有给太多人留下儿时的回忆,但是通过非破坏性的更新以及有品味的内容填充,一些有情怀的重庆人也乐于来到这里走走看看。
本地自媒体人星老师说:「我还是喜欢下浩里的,它让更多人来到了此前几乎被遗忘的南滨路中段,走进了马鞍山(下浩及周边的马鞍山片区是重庆开埠时期外国人、商贸的主要活动地)。」
「虽然是用商业介入的方式推进更新,但至少在我看来,它的更新使得重庆终于有机会跟更多人讲这些开埠时期的城市故事了。」
但是,在现象级的热度推动下,下浩里的网红化也有抬头的趋势,不是所有的年轻人都向往风花雪月,因此下浩里是不是也应该兼容于更多游客的审美?
*当台阶被游客填满的时候,从上新街一侧过来层层叠叠的游客扎堆在这里拍照打卡,偶尔也会给真正想要体验这里的人一种莫名的疏离感。
或许对一个热度攀升的商业有些苛求,但如果是因为求异的初心促成的火热势头,是否会随着密集人流的到来,走向网红化而丧失初心?
限流、预约、增加网上云销售渠道?这需要新一轮的磨合与重新思考。
但我相信,一味的求同而不存异,也不是充满个性的商户和运营者想要看到的。
这种翩然轻盈,举重若轻的文艺感,值得一代又一代的重庆人长久地延续下去,并不执迷于一时的利好与情绪爆发。
回过头来看重庆这座城市,随着龙门浩、上新街、马鞍山等文艺街区相继亮相,重庆南岸区以「文艺」主题为代表的城市更新特色已然成风。
我尤记得小时候第一次到重庆,经千厮门大桥入洪崖洞,再由小什字步行抵达朝天门,重庆来福士背后的街道,宛如港岛的一缕缩影,山巅一般密集、紧凑而老旧的叠楼一直种在我心里。
曾经辉煌的印记需要在新的时代全新生发,还好有越来越多像东原致新这样的团队——有尺度懂克制是难得的。
2024年,标志着重庆城市更新历程进入了一个新的里程碑,新阶段又是一个新的分叉口,城市更新也需要更多区别于以往的特色案例。
如下浩里一样,未来是高耸入山巅还是在山崖上摇晃,需要时间一一检验,这是「风口」的属性使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