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昨日上午,成都祠堂街艺术社区正式开街,「成都城市有机更新消费创领大会」同期举行,点击文末的「阅读原文」可直接查看这篇官方新闻稿。
至此,从围挡开始就成为业内人士与商业爱好者密切关注对象的祠堂街,终于在一浪高过一浪的传播声量里,完成了理论上的「开街」动作,宣布正式进入运营期。
这大概是我经历过的新项目中,与项目同期开业的品牌门店数量最少、但声量最大的一个——祠堂街的「传播坪效」大概是「史上最强」。
毕竟,木木美术馆西南首店、观夏西南首店、Patagonia西南首店,光是这三家,就已经是当今内地商业市场人人得而幸之的明星品牌了。
这座3.5万方的街区无疑已经成为2023年成都商业最为出圈的「官方出品」,虽然最近「风很大」,但好在「上面」思考问题很深远。
写了那么多市场机制下的城市更新商业案例,祠堂街还真的有点不太一样。

当时,比起这两个非常扎眼的围挡,我更感兴趣的是从保安口中问到的这个项目的操盘团队——成都市星光华影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常规操作,企查查了一下,很惊讶,竟然是一家2021年4月7日成立的国有全资公司:

这就意味着,祠堂街这个城市更新项目,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官方出品」。
这也意味着,继宽窄巷子之后,成都又出现了一个国资团队自主打造的出圈商业项目。
向来以教育资源著称的成都市青羊区,在祠堂街这个项目上,一举获得了全国各界的关注,背后的热点与价值,既有中国市场稀缺的零售品牌拓店,也有城市文化底蕴保育。

但站在商业的立场上,更重要的是,站在主打「回归实体」的行业前景下,祠堂街具有稀缺的传统商业街巷属性。
因此,相比起一时的火热,更值得关注的是,祠堂街艺术社区的定调打造能否实现成都这一街巷商业资源持续而长久的活化。
祠堂街艺术社区位于成都中心少城片区之南,与成都市人民公园隔街相望,紧邻宽窄巷子和天府广场,如果说春熙路、国际城南代表着新成都的「面子」,少城片区则代表着老成都的「里子」,是精神地标与文化中心。

祠堂街源自清代,至今仍保有百年街巷格局,建筑风格以川西民居为主,辅以近现代中西合璧建筑。
目前,祠堂街共保存6栋百年建筑,是成都市中心城区文保建筑和历史建筑最集中的区域之一。
祠堂街地块总占地面积19.4亩,一二期建筑面积共约3.5万平方米(开出的一期约6300平方米),规划前,地块内涉及名人故居、老国有企业、知名餐饮、新兴企业以及私营企业自行改造后的经营场所、工商银行单位宿舍等多种权属的建筑。
这样的背景,对于操盘团队来讲,无疑是机遇与挑战并存。

*改造修缮前的祠堂街老建筑|齐飞翔摄
规划之初,如何搬迁自然也是横亘在面前的一大难题。从2019年9月启动搬迁,再到今年的开街呈现,其中的努力与付出不可谓不巨大,其中拆迁的顺利进行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地随房走」的创新政策。
在政府、企业的密切配合下,如今的祠堂街艺术社区,最终走出了一条以「运营综合服务、品牌授权管理、文化内容制作、新消费投资孵化、管理模式输出」为核心的可复制商业模式。
截至目前,项目一期已经开出,在人民公园一侧沿街的8栋建筑里,汇集了木木美术馆(西南首店)、观夏tosummer(西南首店)、Patagonia(西南首店)等在内的一系列艺术、文化、商业机构。
9月8日,波兰高街品牌MISBHV落下全球首店,带来与中国明星虞书欣的联名系列。

这些极具稀缺性、话语度以及市场认知度的品牌的入驻,无疑让这片区域活/火了起来。
未来,鹅岛、Cell Aging*、HAMCUS等知名品牌也将陆续呈现,将围绕艺术社区这一核心,不断进行外向业态延展。
惊喜在这数千方的场域里层出不穷,不仅行业艳羡,我们也惊诧于前沿品牌对这方寸之间的热衷与喜爱。
带着这样的核心问题,我们对操盘团队和品牌方进行了专访,从多方视角里看到了多样的祠堂街。
在就为什么会选择祠堂街落址西南首店这一问题上,木木美术馆负责人林瀚表示,一开始在考察成都市场时,并没有直接就选择这里;鉴于改造前祠堂街「野生的状态」,在考察时,项目操盘方估计也没有想到,他们已经属意于此。

不得不说,对于高能级的外来品牌来讲,在成都市场上,这样极具前瞻性的试水还真的是「头一次」。
对木木美术馆而言,他们感兴趣的不是一般意义上理解的「高大上」,而是这座城市发展的人文印记——那些传统建筑风貌和市井气息。

在被问到对祠堂街未来的信心,木木美术馆也十分期待,期待从文化与艺术的结合中进行需求延展,创造一种购物逻辑,真正夯实「艺术社区」这个项目基底,期待这个复古而新潮的地带能够带给成都新一轮的城市演进与发展。
林瀚告诉我们,继坂本龙一「一音 一時」西南首展之后,未来,木木美术馆还将携手更多当代艺术家、巴蜀本土青年艺术家,将更具当代在地文化与在地气质的艺术作品带给观众。

对于另一大令人瞩目的户外品牌Patagonia,则一直将「可持续发展」作为品牌价值观的核心之一。
因此,在被问到为何选址于此,品牌中国大陆区负责人曾维刚认为,「我们一贯注重传统与现代的融合,祠堂街的历史文脉与Patagonia的品牌理念很契合」。
曾维刚表示,「在2022年初疫情期间,我第一次造访祠堂街的时候,就知道这就是我们一直在寻找的西南首店的位置」。
而在店铺的设计和打造中,品牌注重保留和突出了原有的历史建筑元素,同时与品牌的现代元素相结合。

品牌开出后,事实证明,成都消费者并没有辜负Patagonia的期待。
对于观夏来讲,作为国潮香氛品牌的代表,「观夏蜀馆」是继上海的老洋房「观夏闲庭」,和北京的四合院「观夏国子监」之后第三个老建筑空间,它们无一不是「一店一古色,一店一古香」。
品牌认为,选择祠堂街这样的空间,不仅仅是为开出一家店铺,而是能够让他们与这个城市产生深度联系的纽带,为此,祠堂街古建空间内的一砖一瓦都没有被破坏和挪动,改造工作都是在保护原有建筑的基础上完成。

对于在地与观夏品牌的融合度上,「观夏蜀馆」也发挥到了极致。
「观夏蜀馆」的概念灵感来自西南地区的茶楼,品牌把对西南地区在地茶道的理解,融入到了空间里的每一个角落:
比如,在入口处观夏创作了一幅巨幅屏风,希望大家来到观夏蜀馆,如同进入一处舒适、私密的空间,从喧嚣中剥离开来;
店铺内的陈设,包括都篮(收纳茶具)、注子(保温)等古代茶具器形,在材质上使用了大量的自然材质,随处可见的编织技法也是向四川在地的竹编工艺致敬。

而「观夏蜀馆」的二层,还特别设有中国本土珍稀成分的闻香台,小花茉莉,四川胡椒,湖北桂花……在空间里一一铺陈开来。
最后,观夏还在「观夏蜀馆」首发了首个城市限定——成都「浮光竹影」香氛系列。
观夏认为,「不可居无竹,但求一缕竹香,参古人观竹,咏月,点茶的闲情逸致,精神意向源自于《卧虎藏龙》给我们的启发,刀光剑影中竹影斑驳,是我们致敬成都的一款香气,也是想要表达成都这种闲适安逸的生活状态」。

而谈到对未来的规划,即将入驻祠堂街二期的中高端酒店——中旅睿景酒店表现出十分积极的一面。
中国旅游集团酒店控股有限公司党委委员、副总经理郑会广,透露了即将开出的祠堂街店的相关规划:
品牌将创造性地把酒店大堂移至建筑顶楼,并在顶楼规划了一个13米长的开放式空中阳台,希望打造独一无二的现代空中酒吧,旋转楼梯将连通空中大堂和空中时尚吧,在高处可以饱览祠堂街古建全景。
*海口免税城睿景酒店示意图,中旅酒店起源于中国香港,第一家酒店也在香港建设开业, 品牌以「维景」命名。2015年8月,中旅酒店全资收购英国第二大酒管理公司Kew Green Hotels发行的全部股份,成功进军英国市场,2016年9月,以收购英国KGH为灵感,中旅酒店推出了全新的英伦风轻奢品牌「睿景」,同年11月,全球首家睿景酒店于香港启幕。
「无限更新(KEEP PATCHING)」和智慧酒店「 INTELLIGENT Hotel」是中旅睿景酒店突出的两大亮点,在与祠堂街的合作中,酒店也更强调在地文化元素与现代轻时尚设计理念相融合,提倡持续成长的生活方式。
酒店目前已进入设计阶段,预计在明年年底正式开出。
不难看出,在操盘过程中,项目基于对城市文化的理解、对片区资源的利用、对社区艺术生活氛围的活化,将祠堂街艺术社区整体定位为「百年文艺祠堂街」。
这条「文艺范儿」的路无疑是一条难走的破旧立新之路。
好在操盘团队思考得足够深远,没有将传统的建筑与生活束之高阁,而是一开始就把目光从传统看向当代,并进行了「合理利用」,「艺术+商业+传统保育」多线并行。

以一条可看展、可游逛、可亲近、可感知的街区与人民公园文脉相连共生,最终防止祠堂街成为一块「孤岛」。
这样一来,项目的生命线就从一条传统的古建商业街区,蜕变为一块集中众多头部资源的「新文化遗产」,无形间将项目的生命周期看向了「下一个一百年」。
一出生就带着城市更新的特殊背景,祠堂街几乎是第一个由政府主导并成功出圈的「非标商业」——在方寸之间与弹丸之地中为成都种下「新的历史」,装填最具规格与话语权的内容。
如果说祠堂街明面上的成功在于对街巷商业资源的「复火」,那么更深层的是,项目对于老成都文脉持续而长期的赓续——不仅值得羡慕,更值得敬佩。

*祠堂街历史旧景|图据网络
站在历史新的节点上再来回溯过往,祠堂街是「资格的」:
「百年文艺」的祠堂街源自清代,后因在此修建的年羹尧生祠而得名。这里曾是满城的喇嘛胡同,归正蓝旗满人所属,汉人不得入内。
到清末,八旗制度被废除,为解决贫困旗民生机问题,四川将军玉昆兴建「公园」(人民公园前身),与「公园」紧邻的喇嘛胡同成了「商业配套」。

*祠堂街改造前旧照|图据网络
这里不仅记录了历史,也记录了老成都人的市井生活,在老成都文学大家李劼人的小说中还有对旧时祠堂街的生动描述。
对于很多成都人来说,与人民公园一街之隔的祠堂街是城中心文化生活最丰富和集中的地区。这里曾有成都一流的照相馆、著名的电影院、门类丰富的书店和专供文房四宝的商店。
抗战时期的祠堂街坐拥成都70%的书店,锦屏大戏院(四川电影院前身)、四川美术协会也诞生于此,当时的祠堂街集结了全国各地内迁至成都的名流雅士,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拥有很多「高光时刻」。
其中,定址在祠堂街的新华日报驻成都办事处,是抗战时期四川地区人民心中的一盏明灯,为鼓舞和推动成都人民抗日救亡运动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因此,站在街区发展与活化的角度,祠堂街是有「资源」的:
它是西南艺术与红色文化的重要载体,是成都着力打造的天府文化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不可复制的文化资源和宝贵的城市发展印迹。
书香文化、美术文化、戏曲文化、红色文化,均是在更新打造中可供挖掘的稀缺资源。
在成都市政府「三城三都」打造策略下,祠堂街才正式于2019年正式启动城市有机更新项目,迎来了新的生命周期。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2016)》以及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中提到,建设“窄马路、密路网”的以人为本小街区。2017 年《成都市城市总体规(2016-2035)》中提出,应重点保护成都历史文化街区,建设成传承展示区和老城中优转型示范区,增加历史街区数量,扩大风貌区范围,以提升城市文化的世界影响力,体现“老成都、蜀都味、国际范”的天府文化。
而在打造之初,原则就十分明确:遵循价值导向原则;真实性、完整性原则;保护与利用兼顾原则——不要关起来保护,要合理利用起来。
一是像对待历史一样,依法、依规,严谨地对待文物古建。
在古建筑修葺、街区改造上,祠堂街城市有机更新项目遵循「修旧如旧」的原则,重新利用百年建筑,重塑街区历史风貌。
将包括祠堂街12号居民楼、金秋茶社、四川美术社砖楼、新华日报驻成都办事处等古建重新修复,使兼具历史感与在地特色的「壳」留待后续新的内容填充进来,发挥新的生机。

二是在街区与街道的可进入性与游逛的舒适尺度中下功夫。
原有街道尺度的「窄」,一定程度上阻止了游逛者进入街区以及与人民公园一侧的联通。
因此,一方面在拓宽街区的同时,项目也保留了38棵标志性的法国梧桐,配合川派盆景微景观、绘画性种植、街区地面的简约设计等,模糊街区与道路的界线,延伸人民公园绿意,使「公园有多长,街区就有多长」。
祠堂街落位布局整体呈开放性,蕴含邀请人们可以从四面八方进入之意,也与成都这座开放包容的城市气质相符。
三是在内容填充中充分挖掘项目文化基因,并以「社区」为圆心向外传播。
在前期宣发档口,祠堂街LOGO的露出为项目宣传贡献了一大深刻记忆点,令人眼前一亮。
值得一提的是,祠堂街LOGO作为项目基调的奠定要素之一,共有6个国家的设计师参与竞选,在一众出色的设计中,荷兰设计师作品脱颖而出。
在这个充满中华文化基因的LOGO里,字体选自车耀先烈士创立的爱国主义报纸《大声》,英文更是别出心裁地呈现为Citanggai(gai为成都方言发音),版式灵感为雕版印刷的「阴阳刻」,通过色彩对比,寓意着祠堂街「红色文化发声地和西南艺术溯源地」两大基因。

*兼具蜀地文化思考与Branding传播的祠堂街logo,其中充满设计巧思,记忆点相当深刻,具体设计内容可点击图片查看拓展阅读。
既注重保留祠堂街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又在其中融入现代时尚因素,使传统文化与现代时尚间的交汇更加平衡,最终造就了祠堂街在还未开出之时就给人留下的深刻记忆点,进一步避免祠堂街的「孤岛效应」。
此外,开业前,通过祠堂街百年影像展等一系列「回顾视角」的展览沙龙,项目先让观众了解了「我是谁」,再用一系列探讨性口吻的论坛活动,诠释了祠堂街的「我将向何处去」。
9月15日,祠堂街开街仪式正式举行,在进行了一系列修复、保育、活化工作之后,可以说祠堂街也只是「行至半程」。
一期开出后,项目在「火起来」和「活起来」之后,项目还将讨论如何「繁荣起来」,文化如何与商业结合——这也是与开街仪式同期举办的「成都城市有机更新消费创领大会暨祠堂街艺术社区开街活动论坛」所要探讨的重点话题。

这次论坛齐聚了城市有机更新领域专家、商业地产五大行、品牌专家、授权业专家、纪录片专家、企业代表。
这一嘉宾组合融汇城市更新规划者、运营者、传播者、参与者等视角,将街区形式更新、内容场景填充、项目盈利模式等维度的问题渐次摊开。
其中,从规划者的角度,城市更新和消费领域专家李忠以「从『文创附加』到『文化赋能』——有机更新中,历史文化如何以经济升维」为切入点,探讨了城市更新操盘过程中,如何以经济思维对历史文化形成价值赋能。
李忠认为,我们需要转化思维,从模式创新入手,重新搭建老城历史文化与城市经济之间的新关系。再造文博都心、塑造首店街区、发展艺术金融、挖掘祈福消费等模式都是历史文化对老城中心经济赋能的重要进路。

纪录片《你好!祠堂街》(暂定名)总导演张建珍从观察者与传播者的视角,用祠堂街更新建设中的一些影像片段,直观展现出在更新一座城市的记忆时,土生土长的本地人、制造时代记忆的老店经营者、建设者的多方态度,更是直面在更新过程中的矛盾与问题,展现出打造「城市新形象」的来之不易。

其他嘉宾也从各自角度各抒己见,表达「内容更新」是「城市更新」的在新语境下更重要的命题、用旧的记忆填充新的内容,用品牌赋能更新、用授权IP赋能更新等等观点,助力祠堂街在文化、艺术、消费等维度的发展走向下一征程。

截至目前,祠堂街一期仅开出了不到1万方的商业面积,围绕艺术社区,业态规划也是以美术馆、零售、书店等这样的美学业态为主,并集中聚集在外街沿街面上,目前已经达成了「外部更新」目标。
再向内看,内街的二期商业,将以「产业办公+裙房商业+酒店」的形态,入驻酒店、餐饮、零售业态,将以更大的面积焕新古建街区,其中酒店部分便是前文提及的中高端酒店——中旅睿景酒店。
随着进一步的招商动作露出,这片极小的区域将完善其「自主造血」能力,形成更大的「内生动力」。
让交通尺度变得可进入、使历史文化尺度和社区生活联系在一起,更重要的是,让未来的每一步都能通过产业、商业等内容的导入,变得有福利可谋、有价值可循,并有进一步的发展可图,发展的逻辑链条已经相当清晰。
更重要的是,祠堂街这一步棋放到整个成都的城市更新步伐中看,也是极为关键的一步,从中心落子头部商业资源,将进一步在物理空间中延伸春熙路商圈的活力与区域共生力。

将方寸之间的影响力延展到方圆几里,这也是以政府主导、国企操盘模式最大的亮点,从宽窄巷子到少城片区街区的商业活化,最终点燃了成都文脉区以商助文的创新火花,而这一把火已有燎原之势。
如何将历史文化与新商业进行有机结合,祠堂街无疑是一大样本案例。
祠堂街作为从前老城里的「老破小」,通过多方参与,一系列更新措施和新内容填充,一一解决了传统文脉区基于陈旧的公共设施条件下,有密集资源无联系、有公园无连接、有历史难感知、有街区难进入的问题。
并且,祠堂街一开始就确立了「合理干预」的手段,不仅没有将祠堂街板块孤立来看,更是以当代的发展眼光来看待更新这一命题。

放眼祠堂街乃至成都西一环少城片区的城市更新步伐,我们可以借此回答,一个可持续的、有机的商业是什么样的?
在数百年来的城市演进过程中,祠堂街以北的少城片区的街区格局一直延续至今,早期的「鱼骨」状街巷布局在今天也十分明显,并成为今天少城片区街巷空间的基础。
鲜明的街巷空间特色,使得少城成为成都市最为重要的历史文化名片之一。
从吉祥街开始,向南依次连通奎星楼街、小通巷、实业街、泡桐树街、支矶石街,这部分的街区也是我个人最喜爱、最具成都本土风貌特色的「窄街」,经过改造后,地道的烟火气与自家后院般的新兴主理人店都在此区域内投射出生机。
而如今,祠堂街作为连接少城片区、人民公园和成都中心三大区域的重要公共节点,可以以点带街区线、以街区线串商业面,助力主城区商业新的燃点,并能够进一步成为成都商业「西行」的中继站。

如今,多方头部资源在祠堂街聚首,实现年轻语态、艺术文化的创新传播,使密集资源有联系、传统公园有连接、生动历史能感知、生活街区可进入——

因此,在新的实体环境下,有机的城市更新自然能够在空间尺度上不孤立、共生地更新,在时间维度上连续、动态地更新,并在商业、产业的「内生动力」上不断寻求突破。
这也让我想到了故宫博物院前任院长单霁翔先生为故宫在新时代的破局所做的一切。而单霁翔先生也说过,「要把紫禁城完整地交给下一个600年」。
因此,在兼顾利用与保护的「传承」这一点上,「风头」过去之后,祠堂街或许也要为未来做好准备。
*文中未注明来源配图源自项目官方
